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作者:曹雪芹      朝代: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原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拼音解读
qiū huā cǎn dàn qiū cǎo huáng
gěng gěng qiū dēng qiū zhǎng
jiào qiū chuāng qiū jìn
kān fēng zhù liáng
zhù qiū fēng lái
jīng qiū chuāng qiū mèng 绿
bào qiū qíng rěn mián
xiàng qiū píng lèi zhú
lèi zhú yáo yáo ruò duǎn qíng
qiān chóu zhào hèn dòng qíng
shuí jiā qiū yuàn fēng
chù qiū chuāng shēng
luó qīn nài qiū fēng
cán lòu shēng cuī qiū
lián xiāo sōu sōu
dēng qián bàn rén
hán yān xiǎo yuàn zhuǎn xiāo tiáo
shū zhú chuāng shí
zhī fēng shí xiū
jiāo lèi chuāng shā shī 湿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gěng)耿秋灯秋夜长。
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kān)风雨助凄凉!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píng)移泪烛。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泪烛摇摇爇(ruò)短檠(qíng),牵愁照恨动离情。
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qīn)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连宵霢(mài)霢复飕(sōu)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连宵:整夜。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lì)。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滴沥:水珠下滴。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耿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耿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耿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耿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耿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林黛玉本来脆弱,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就变得更加消沉。但是,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要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耿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此时林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耿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是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这首诗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林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耿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小说中林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贾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林黛玉先说贾宝玉像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她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砚斋用批语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对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很有启发的。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赏析

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耿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耿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耿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耿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耿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林黛玉本来脆弱,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就变得更加消沉。但是,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要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耿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此时林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耿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是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这首诗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林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耿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小说中林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贾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林黛玉先说贾宝玉像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她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砚斋用批语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对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很有启发的。

展开

《秋窗风雨夕》一诗共十联,二十句。其中描绘了“花”“草”“灯”“窗”“风”“雨”等十多个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画家讲究“神态势韵气趣意”七个字,笔者将从此七字品鉴此诗。

“神”将其理解为贯穿于全诗的线索比较好,这条线索也会反映出诗的灵魂。在这首诗中,“秋”就是这条线索,也是全诗之“神”。“秋”字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十五次,几乎句句都有,频率是相当高了。作者使用“秋”字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是在每个意象之前作为前缀使用,如“秋花”“秋草”等,这样便使得每个意象都具有了秋意,全诗的萧瑟寂寥之感也就油然而生。通篇读来。最影响心绪的就是萧瑟寂寥的秋意。

”态”者,形状、状态也,要分析诗的“态”当然还是要抓住意象。先说前两句,花是惨淡的,草是枯黄的,灯是微明(耿耿)的,夜是长的,四个意象的“态”都是统一的,都是萧瑟的,与诗之“神”是一致的。再说“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一句,小院笼罩着雾气(寒烟)更显萧条,院里竹子是稀疏的,窗户上还滴着雨滴,从这句就可看出作者描写之功力何其深厚,既抓住了小的意象的形态,也抓住了大的氛围,小中衬大,大中寓小,二者相互作用,秋意鱼贯而出。

“势”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在全诗中,最能反映诗之势的是“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一句,在此句之前,衬托秋意的都是一些花花草草等小的景物,风雨一来立即增加了诗的节奏,更加剧了“秋势”。风雨的到来惊醒了梦中的主人公,为寂寥的秋夜增加了几分动态的力量。秋意便更浓烈、更精彩了。

“韵”是诗的格律。先看前四句的尾韵,“黄”“长”“凉”押的是“ang”韵,以此韵开头倍显悲凉,一种苍凉油然而生。后文还有押“ing”韵的。本诗韵尾的韵律虽不甚工整,但诗的节奏感已然不错。全诗多用“秋”字反复,更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气”者,精神状态也。全诗秋意盎然,弥漫着一种颓唐之气。本诗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此时的黛玉身体不适,卧病在床,看窗外萧条景象,不免颓唐。“秋花惨淡秋草黄”自然界的花草已然没了生机;“那堪风雨助凄凉”,风雨的到来使潇湘馆更显萧瑟。这股颓唐之气来自作者心内,发于诗篇,便贯穿于诗,与这秋意相呼应。

“趣”兴味也。全诗最有味儿的地方就在于“泪烛摇摇蒸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这两句。在风的吹动之下,烛光摇曳,烛焰摇动着烤着承载蜡烛的灯台。这一幕黛玉的笔下,变得异常生动有趣,当然,这趣味儿与整篇悲凉之感也是不冲突的。

“意”人流露的情态也。要说清楚这一点就需要结合此诗的创作背景了。本诗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此时的黛玉已在贾府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与宝玉的相处之中也已经知心知意了。但父母双亲去世了,家中无如人的她只能寄居在外祖母家,寄人篱下自然会觉得孤独无依。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看到窗外萧瑟之景的黛玉,孤独之感自然涌上心来。除此之外,黛玉肯定也会为自已未来的前途,为自己与宝玉的将来忧心,将此“意”读出之后,可谓催人泪下。

折叠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写在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风雨交加、悲凉凄惨的秋夜,形象地抒发了林黛玉在封建贵族势力重压下深沉的怨恨和悲哀,反映出封建礼教给她造成的沉重的精神压力,以及她无法找到出路,也无力进行斗争的苦闷心情。

作者介绍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详情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原文,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翻译,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赏析,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阅读答案,出自曹雪芹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046.html

诗词类别

曹雪芹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名星中国女明星排行榜明星潜皇规则鞠婧祎2046手机免费观看迅雷极速版ios下载ios版迅雷bate下载地址迅雷搜索磁力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