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塞下曲

朝代: 作者: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fān zhōu luò néng jié shù
cháo chí liè huáng
yàn wèi duàn sāi hóng 鸿 fēi
qún biān cǎo 绿
qín zhù zhǎng chéng chéng cuī
hàn běi shàng dān tái
lái zhēng zhàn jìn
jīn hái tiān bīng lái
huáng dōng liú liú jiǔ shé
shā chǎng mái hèn shí jué
cài yǎn méi zào jiā
guī lái chí hàn jiē
wéi bào jīn dōu xióng
xiōng qiě xià yún zhōng
qǐng shū sāi běi yīn shān shí
yuàn yàn rán chē g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作者介绍
李益
李益(748年—829年),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详情
相关作品
李益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回乐烽(fēng)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shuāng)。(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huí fēng qián shā xuě
shòu jiàng chéng wài yuè shuāng
zhī chù chuī guǎn
zhēng rén jìn wàng xiāng
李益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经霜的柿叶红艳艳,秋景多么美好,蓝天澄澈如水,雄伟的红楼倚天耸立。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隔窗隐约可见的里边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可惜无人观赏。主人不在呀,我只好派人去向邻居家里找户钩。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yǐ)红楼。 
碧天如水:蓝天澄澈如水。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mì)户钩。 
无人:没有人。问:指观赏。遣:派遣。户钩:大概是一种开门的工具。

shì fān hóng shuāng jǐng qiū
tiān shuǐ hóng lóu
chuāng ài zhú rén wèn
qiǎn xiàng lín fáng gōu
李益李益

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
乡关若有东流信,遣送扬州近驿桥。
shì jiāng xīn liǔ tiáo
děng xián shū mǎn jiāo
xiāng guān ruò yǒu dōng liú xìn
qiǎn sòng yáng zhōu jìn 驿 qiáo
李益李益

忆昔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识色。
五月南识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识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识波。
昨夜狂识...
展开阅读全文V
shēn guī
yān chén céng shí
jià zhǎng gàn rén
shā tóu hòu shí
yuè nán shí xìng
jūn xià líng
yuè 西 shí
xiǎng jūn yáng
lái bēi
jiàn shǎo bié duō
xiāng tán dào
qiè mèng yuè shí
zuó kuáng shí
chuī shé jiāng tóu shù
miǎo miǎo àn biān
háng rén zài chù
běi zhēn sān gōng
zhū mǎn jiāng zhōng
báo lái tóu xiǔ 宿
shù cháo kěn dōng
hǎo chéng yún cōng
jiā lán zhǔ dōng
yuān yāng 绿 shàng
fěi cuì jǐn píng zhōng
lián shí
yán táo huā hóng
zuò shāng rén
chóu shuǐ chóu shí
李益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tiān shān xuě hòu hǎi fēng hán
héng piān chuī háng nán
zhēng rén sān shí wàn
shí huí shǒu yuè zhōng kàn
李益李益

玉树溶溶仙气深,含光混俗似无心。
长愁忽作鹤飞去,一片孤云何处寻。
shù róng róng xiān shēn
hán guāng hún xīn
zhǎng chóu zuò fēi
piàn yún chù xún
李益李益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
展开阅读全文V
tiān hán méi liǔ
dào xiāng zhōu
shù nuǎn rán hóng zhú
jiāng qīng zhǎn yóu
fēng yān lín xiàn shǒu
yún shuǐ jiē zhāo qiū
shàng chūn qiū xué
chēng wén xuǎn lóu
dōu mén sòng jīng jiē
zhú lǐng zhū hóu
hàn miǎn fèn róng
yuán jiǎn shèng yōu
shí zhuī shān jiǎn xìng
běn jiā liú
fèi kāng
shī qíng mǎn zhōu
李益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身外:自身之外。

惟将:只有。

两鬓: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明日:明天。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wàn shì xiāo shēn wài
shēng zài jìng zhōng
wéi jiāng liǎng bìn xuě
míng duì qiū fēng
抒怀
李益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阳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líng)花信碧流。
引:采摘。信:任凭。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liǔ huā fēi zhèng háng zhōu
yǐn líng huā xìn liú
wén dào fēng guāng mǎn yáng
tiān qíng gòng shàng wàng xiāng lóu
李益李益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然听到成双的早雁在空中鸣叫,窗外已经是秋天了风冷水也凉。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忽黑夜太漫长一个人在窗前张望,点点星光陪着月亮倒映在辽阔的江面上。

早雁:早早南飞的秋雁。

惊秋:惊叹秋天这么快。

风水窗:临水窗户。这里指船舱。

夜长:黑夜太漫长。

满空江:空中和江中星月闪烁,水天交映。

zǎo yàn wéi shuāng
jīng qiū fēng shuǐ chuāng
zhǎng rén
xīng yuè mǎn kōng jiāng
更多关于李益的古诗>>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热门搜索:明星排行迅雷精简版网曝门明星张俪合成播放最新迅雷ios信任版下载迅雷内测版ios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