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

作者:司马迁      朝代:西汉
五帝本纪赞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多《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五帝本纪赞拼音解读
tài shǐ gōng yuē xué zhě duō chēng
shàng
duō shàng shū zǎi yáo lái
ér bǎi jiā yán huáng
wén xùn
jiàn shēn xiān shēng nán yán zhī
kǒng suǒ chuán zǎi wèn xìng
zhě huò chuán
cháng 西 zhì kōng tóng
běi guò zhuō 涿 鹿
dōng jiàn hǎi
nán jiāng huái
zhì zhǎng lǎo jiē wǎng wǎng chēng huáng yáo shùn zhī chù
fēng jiāo shū yān
zǒng zhī
wén zhě jìn shì
guān chūn qiū guó
míng xìng zhāng
shēn kǎo
suǒ biǎo jiàn jiē
shū quē yǒu jiān
nǎi shí shí jiàn shuō
fēi hǎo xué shēn
xīn zhī
nán wéi qiǎn jiàn guǎ wén dào
bìng lùn
yán yóu zhě
zhe wéi běn shū shǒ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多《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皇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多《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曾任西汉太史令。《史记》各篇多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史实加的评论。《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雅:正确。驯:通“训”,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记事手板)。空桐: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峒,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顾弟:只不过。弟,同“第”。表见:记载。见,通“现”。虚:虚妄。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轶:通“佚”,散失。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为史料的缺乏。司马迁决定从黄帝写起,而《尚书》所载的史实却是从唐尧开始的,前面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二为史料的真伪难辨。当时的学者多称五帝,而诸子百家传说的黄帝早已被神化、文学化,难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种情况下,司马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到各地漫游,将民间传说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证;二是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不仅到《春秋》《国语》等史书中去寻找材料,而且对儒家的典籍的有关记载,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中的许多一致之处,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异,他还在《尚书》以外找到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信史材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五帝本纪赞》乃是对《五帝本纪》写作情况的说明。司马迁在文中连续运用转折句式,用以表达其感慨和体会。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评点中,把这篇文章归结为“九转”,尽管划分略嫌琐碎,但也确实体会到作品的神韵。这些转折有的表困扰,有的表叹惋,有的表喜悦,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马迁写作的甘苦,造成转折委曲,往复回环的文势,颇具文简意深的效果。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五帝本纪赞简析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在这篇赞语中,司…展开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在这篇赞语中,司马迁说明了《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他对这些史料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 折叠

五帝本纪赞评析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为史料的缺乏。司马迁决定从黄帝写起,而《尚书》所载的史实却是从唐尧开始的,前面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二为史料的…展开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为史料的缺乏。司马迁决定从黄帝写起,而《尚书》所载的史实却是从唐尧开始的,前面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二为史料的真伪难辨。当时的学者多称五帝,而诸子百家传说的黄帝早已被神化、文学化,难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种情况下,司马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到各地漫游,将民间传说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证;二是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不仅到《春秋》《国语》等史书中去寻找材料,而且对儒家的典籍的有关记载,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中的许多一致之处,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异,他还在《尚书》以外找到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信史材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五帝本纪赞》乃是对《五帝本纪》写作情况的说明。司马迁在文中连续运用转折句式,用以表达其感慨和体会。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评点中,把这篇文章归结为“九转”,尽管划分略嫌琐碎,但也确实体会到作品的神韵。这些转折有的表困扰,有的表叹惋,有的表喜悦,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马迁写作的甘苦,造成转折委曲,往复回环的文势,颇具文简意深的效果。

折叠

五帝本纪赞题解

本文选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共52万字,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展开

这篇赞语的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二百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在《史记》诸多赞语中可称超绝。 

作者探求的是有关五帝的史实。然文章落笔即云:学者多称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经非常久远。只此一语,便把五帝置于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及之境。

“五帝”无疑最符合司马迁的“人君”理想,虽然司马迁自己也说,由于时代的久远,关于黄帝的事迹,就连缙绅先生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诸子百家虽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但又显得鄙陋不堪。文章说:古代典籍,最可征信者是《尚书》,可《尚书》不载黄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常常称道黄帝,却又往往牵缠神仙怪异,不可尽信。因此,士大夫多不便征引百家之说。总之,有关五帝的史实,直在雾障山隔之中!文章又说:《五帝德》《帝系姓》两文传自孔子,可当世儒者大都怀疑它们并非“圣人”原意。看来亦不可征信矣!赞语的这一层次,每一句都提出一种希望,每一句都打破一种希望,只使人觉得触目萧索,无有出路。

赞语的第二层突然转出满目生机。司马迁通过实地考证,并在古代典籍中发幽探微,理出五帝的事略,体现了司马迁考信求实的史学家风范。其一,作者西至空峒,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亲访黄帝、尧、舜之旧边,知各地教化、风俗,本有不同。则诸书所说黄帝、尧、舜,可能多少都有一点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离《尚书》所载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国语》,知道二书明显发挥《五帝德》《帝系姓》之意,其中有关内容均非向壁虚构。既然如此,《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征信,《春秋》《国语》亦可以参考。其三,《尚书》本有间脱,其逸文往往可以从其它书中发现。因之,考察有关五帝的史实,应“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语乃全部赞语的关键。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间,非好学深思无以正确择取。 

赞语第一层是步步后退,第二层是节节推进,第一层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第二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二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上去话语平淡、语语漫不经心,实质上句句深醇、句句匠心独运。 

这段“赞”语表明了作者司马迁拨乱反正、重实去伪的史学观,同时说明写作《五帝本纪》的缘由。

折叠

创作背景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赞》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说明了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作者介绍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详情

五帝本纪赞原文,五帝本纪赞翻译,五帝本纪赞赏析,五帝本纪赞阅读答案,出自司马迁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488.html

诗词类别

司马迁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哥电视剧电影网在线观看迅雷iphone版明星男全部名字娱乐圈最不干净的女明星迅雷在线观看免费全集下载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