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和刘柴桑原文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和刘柴桑拼音解读
shān jiǔ jiàn zhāo
shì nǎi chóu chú
zhí wéi qīn jiù
wèi rěn yán suǒ
liáng chén huái 怀
qiè zhàng hái 西
huāng guī rén
shí shí jiàn fèi
máo jiù zhì
xīn chóu yīng shē
fēng zhuǎn báo
chūn láo jiě
ruò suī fēi nán
wèi qíng liáng shèng
shì zhōng shì
suì yuè gòng xiàng shū
gēng zhī chēng yòng
guò suǒ
bǎi nián wài
shēn míng tó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参考资料:
1、王振泰.再说“弱女”乃陶渊明之女儿.九江师专学报,2003,4.
2、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4-87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chóu)躇(chú)?
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招:呼唤;邀请。胡:何,为什么。乃:竟,竟然。踌躇: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直:只,仅仅。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

良辰入奇怀,挈(qiè)杖还西庐。
良辰:美好的时光。辰,时光,日子。奇:珍奇,稀奇。挈杖:持杖,拄杖。挈,提起。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涂:同“途”,道路。

茅茨(cí)已就治,新畴(chóu)复应畲(shē)。
茅茨:茅屋。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新畴: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

谷风转凄薄,春醪(láo)解饥劬(qú)。
谷风:即“榖风”,指东风。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近,接近。醪:浊酒。饥劬:饥渴劳苦。劬,劳累。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弱女: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此处为比喻薄酒。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男:喻醇酒。

栖(qī)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栖栖:忙碌不安貌。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疏远,不亲近。

耕织称(chèn)其用,过此奚所须。
称:符合,相当。奚:何,疑问词。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yì)如。
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百年外:指死后。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翳,隐藏,藏匿。如,好像, 如同。

参考资料:
1、王振泰.再说“弱女”乃陶渊明之女儿.九江师专学报,2003,4.
2、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4-87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为刘柴桑的问语,“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问语入诗,一问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相问,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作答。陶渊明以“爵”、“虚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问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问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奇怀”紧承“未忍言索居”而来,是“未忍”的落脚点;“挈杖”、“西庐”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一“还”,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一“还”,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动作轻快敏捷,“还”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谷风”、“春醪”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而展开。“良辰”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奇怀”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字入诗。“奇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绝”、“奇踪”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无归人”、“时时”、“废墟”,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为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与“废墟”,就成了他不“见招”于“山泽”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新畴”,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参考资料:
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3-495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和刘柴桑翻译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薄…展开

翻译: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和刘柴桑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展开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程之的提问,赞美了刘回归自然、耕织自足的生活态度,也流露了陶潜自己安于隐遁、不慕名利的情趣。

此诗可分为三层。“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此为第一层,以问答的句式代刘程之剖白心迹,追述往日企盼山泽而徘徊官场的苦衷。前两句为刘程之的问语,后两句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组成一个独立整体。这种问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三吏三别”的创作影响很大。“见招”为拟人法,移情法,不写友人之神往,而说是山林泽国在召唤,物我无间,往来绸缪,心存亲切之见。“久”字突出时间之长。后两句说明既然早已心慕自然而一直踌躇回顾、未能遽然挂印而去的原因。人生于社会中,总有些义务、人情要照顾。他是迫于生计、碍于亲旧,故未能及早隐山林。这个解释通达自然,饱含人情,显出诗人体切之深。这个回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

从“良辰入奇怀”以下十句为第二层。人生于社会中自然要顾及义务责任,但人生于天地间,还有自已的心灵与个性。当心灵受不了过重的负载时就会挣开束缚,摆脱樊笼,归于自然。“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两句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一“还”,又满是动感。“入”字尤为高妙,仍为拟人写法,不写归隐者企盼良辰之状,而说良辰扑入人之怀抱,犹如“悠然见南山”之“见”字,一个字就道出了景与目谋,心与景会,天外飞来,悠然神会之状,如印印泥,丝丝入扣。如此直捷的感悟,定当触发深藏的宿愿,想来刘程之即此“归去来兮”。“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两句写归途所见,点出了时代之黑暗、民生之凋敝,田园之荒芜,也正是这种“乾坤含疮痍”的痛苦现实加快了隐者远离官场的步伐。“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四句正面赞颂刘程之清苦而不失自我的劳动生活、乡隐乐趣,其中也融铸了陶潜自己的隐居经验和生活感受。茅屋修好了,夏日纳凉于北窗下,当得羲皇上人。新开垦的田地需要整治了,把希望与汗水一道洒下,劳动所得,虽苦犹甘。初春的风尚有些寒意,也撩拨起一丝早已沉于心底的失望和凄清,但回家喝上三两杯家酿春酒,松松筋骨解解乏,似醉非醉中望着朦胧的山雾,心中又涌上了莫名的欢喜。“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两句是陶渊明安慰刘程之关于家庭子女琐事的话。想来必是刘家又新添了丁口,美中不足的是生个女娃,所以陶渊明用这样的话来安慰他。这种安慰语是针对刘柴桑的牢骚和苦衷而发的。因为男丁可充作“力子”,用于田亩耕种,勉强养家糊口,如同他当年出为柴桑令,以求“入山之资”一样,纯然是出于生计的考虑,所以陶渊明开导他不如学豁达一些:“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生男生女都一样有用,女子织布跟男子耕种一样可以补贴贫寒的家用,有耕有织,不必奢求。这一段文字以己度人,摹写刘程之归隐生活,质朴自然,措语简淡,淡至看不见诗,犹如老朋友对床夜语,这正是陶潜的好诗。因为冲淡的语言内包含着真挚的感情,没有虚饰,没有造作,使人感到“语淡而味终不薄”。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最后一层即事议论,感慨世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见解,既是安慰友人,也是自我排解。“栖栖世中事”是诗中的总合之笔。此前的诗人之事、刘柴桑之事,个人之事、社会之事,如涓涓细流,汇聚于此,成海纳百川之笔势。“栖栖”的急遽不安之态,与下句“岁月共相疏”前后辉映相承,共同传递着岁月飞逝、世事蹉跎的感慨。“共”字意蕴丰富。有人我之共:诗人与刘柴桑;有物人之共:世中事、岁月与诗人、刘柴桑;有物物之共:世中事与岁月。着一“共”字,顿显人我、物我相互交织的流动之感,将“岁月”这一静态之物击撞得动态纷纭。“岁月”一动,牵人、我、世中事因之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笔法独特而巧妙,风流尽在“共”字之中。“疏”也不是简单的疏弃之意,它强调的是时间如白驹过隙的一种飞逝之感。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况且这又是一个栖栖不安的社会,能保全生命、自耕自织以求暖衣足食也就够了,超过了人本体之要求就是非份之想了。“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也应西北流。”百年之后,同归于灭,身尚不在,利禄名望更没有什么长久价值。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堪称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这首和诗以己度人,由人及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既可看作刘程之的人物速写,也可看作陶渊明的自我写照。作者以清淡之心写清淡之人,摹清淡之品,修饰愈少而愈见其“真美”。

折叠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作者介绍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详情

和刘柴桑原文,和刘柴桑翻译,和刘柴桑赏析,和刘柴桑阅读答案,出自陶渊明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297.html

诗词类别

陶渊明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明星换脸视频影院手机下载用什么软件最好王一博迅雷下载链接关晓彤鹿晗领证磁力猫最新版地址链接迅雷破解版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