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束,中间夹以桃花源中的故实,既突出了议论的意义,又不显得空泛。

前十句“神仙有无何渺茫”至“异境恍惚移于斯”,韩愈借桃源图画为题材,力辟神仙之说,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韩愈本来没有到过桃花源,又反对有关的荒唐之说取材、立意就更要有独特的角度。如果直接否定已经传说化、神仙化的故事揭穿美丽的幻想会大煞风景;又假如就事实进行议论,则无诗意可言。

接下来八句“架岩凿谷开宫室”至“岁久此地还成家”,诗人设想了一下“避秦人”是如何开辟这片乐土的。开创之初,也是万分艰难,历经千万日,才有了这样安逸的生活,山川田野,远近高低,处处栽桃种树,每到春来,桃花盛开,如云蒸霞蔚,开始他们还思念家乡,时间一长就把此地当新家了。

中间十八句“渔舟之子来何所”至“万里苍苍烟水暮”,按照《桃花源记并诗》的线索展开,渔人突然造访、和桃花源人对话、受到款待、夜宿玉堂,毕竟尘心未泯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见烟水茫茫,不知所向了。

最后两句“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这两句和首两句呼应,这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大概只有武陵人才能弄清楚了。

韩愈的这首诗,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他不仅要欣赏这幅图,还要隐括《桃花源记并诗》,因而他的叙事线索是两条,在“常图”这个初级叙事的框架里,再嵌入桃花源这个次级叙事。这首《桃源图》起句便“横空盘硬语”,雄健壮丽,音调高朗,首尾呼应,惊警挺拔,中间肆意铺张,夹叙夹议,疏密相间,意脉贯通,句法颇有“韩文”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