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作者:李贺      朝代: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原文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拼音解读
duān zhōu shí gōng qiǎo shén
tiān dāo yún
yòng wán bào shuǐ hán mǎn chún
àn cháng hóng lěng xuè hén
shā wéi zhòu nuǎn huā chūn
qīng ōu piāo sōng shè xūn
gàn báo zhòng jiǎo yún
shù cùn guāng qiū hūn
yuán háo diǎn shēng jìng xīn
kǒng yàn kuān wán yú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参考资料:
1、冯浩非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1-163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州:今广东高要县一带,境内出石砚。

踏(yōng)刓(wán)抱水含满唇,暗洒苌(cháng)弘冷血痕。
踏刓:均匀地削磨。抱水:注满水。唇:指砚唇,盛水处。苌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这里形容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犹如苌弘的碧血。

纱帷(wéi)昼暖墨花春,轻沤(òu)漂沫松麝(shè)薰(xūn)。
纱帷:纱帐。这里指书房。沤:浸泡。沾水磨墨的意思。松麝:磨墨时候发出松麝的芳香。薰:香气。

干腻(nì)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腻:润。薄:淡。重:浓。脚:墨脚,即墨锭下端接触砚石的部分。匀:均匀稳定。数寸:指砚台上的墨。光秋:形容墨汁犹如光洁的秋空。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yàn)宽顽何足云!
圆毫:指毛笔。促点:用笔蘸墨时的动作。孔砚:孔子用过的砚台。宽顽:笨头笨脑。一作“宽硕”。何足云:不值得称道。

参考资料:
1、冯浩非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1-163

此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的这个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代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说:“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下面那种水流浸淋的环境中操作。所以“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灯光闪烁在水面上,而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天幕,倒影就像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这里的“天”可“踏”,“云”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踏刓抱水含满唇”,“踏”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这一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的精巧。

“暗洒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来形容砚上的青花。清代朱彝尊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所以前句用“抱水”。这里用“暗洒”二字,说的是“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把砚放置在书斋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试墨。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墨香已经飘满了室内。表面上是写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际上是写砚的好,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砚要“扣之无声”、“磨墨无声”才是佳品。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品质极佳。所以在磨墨的时候,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在那上面磨墨,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很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和朦胧。“数寸”是说砚体不大。李之彦在《砚谱》里说:“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的说法。所以末句的“宽硕”,刚好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蘸了墨以后变得圆润饱满,砚不伤笔毫,拿起笔来点画,纸上有轻微的细静清新的声音,而不是说砚有声音。这一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写砚的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的赞词已经足够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忽然来了一句“孔砚宽顽何足云”。“宽顽”这个词,有些版本作“宽硕”,其实用“宽硕”与上文的“数寸”对应得更好。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而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这首诗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的使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所以写的时候也会涉及。它们虽然是作陪衬的,却衬托出了青花紫石砚的美。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同缨络垂下;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没有一处浪费笔墨,也没有一处用语晦涩的地方。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砚中的学问,极难写出这种酣畅淋漓、妥切中肯的诗歌。

参考资料:
1、陈迩冬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9-1031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翻译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展开

翻译: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展开

这首诗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的使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所以写的时候也会涉及。它们虽然是作陪衬的,却衬托出了青花紫石砚的美。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此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的这个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代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说:“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下面那种水流浸淋的环境中操作。所以“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灯光闪烁在水面上,而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天幕,倒影就像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这里的“天”可“踏”,“云”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佣”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前半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的精巧。“暗洒苌弘冷血痕”,后半句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来形容砚上的青花。清代朱彝尊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所以前句用“抱水”。这里用“暗洒”二字,说的是“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把砚放置在书斋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试墨。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墨香已经飘满了室内。表面上是写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际上是写砚的好,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前半句仍是写砚。砚要“扣之无声”、“磨墨无声”才是佳品。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品质极佳。所以在磨墨的时候,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在那上面磨墨,平稳匀称。后半句写墨的色泽很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和朦胧。“数寸”是说砚体不大。李之彦在《砚谱》里说:“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的说法。所以末句的“宽硕”,刚好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前半句是说笔蘸了墨以后变得圆润饱满,砚不伤笔毫,拿起笔来点画,纸上有轻微的细静清新的声音,而不是说砚有声音。这一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写砚的美。以上对青花紫石砚的赞词已经足够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忽然来了一句“孔砚宽顽何足云”。“宽顽”这个词,有些版本作“宽硕”,其实用“宽硕”与上文的“数寸”对应得更好。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而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同缨络垂下;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没有一处浪费笔墨,也没有一处用语晦涩的地方。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砚中的学问,极难写出这种酣畅淋漓、妥切中肯的诗歌。

折叠

创作背景

端州(今广东肇庆)石砚,即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而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为第一。当时杨生正有这么一块青花紫石砚,李贺便欣然命笔,一气写下了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详情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原文,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翻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赏析,杨生青花紫石砚歌阅读答案,出自李贺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3685.html

诗词类别

李贺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明星列表迅雷下载免费下载娱乐圈 倪妮8次女明星颜值排名榜中国娱乐新闻今日头条网络游戏下载平台男明星人气榜第一名迅雷7官方下载电脑版二线明星玩一个晚上太多少钱迅雷极速版手机版下载安装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