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黄者

作者:白居易      朝代:
采地黄者原文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采地黄者拼音解读
mài chūn
sǔn qiū zǎo shuāng
suì yàn kǒu shí
tián zhōng cǎi huáng
cǎi zhī jiāng yòng
chí hóu liáng
líng chén chú
báo yíng kuāng
xié lái zhū mén jiā
mài bái miàn láng
jūn dàn féi
shǐ 使 zhào guāng
yuàn cán
jiù ch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春季不下雨麦子都已旱死,秋季禾苗又遭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等到年底时已没有了口粮,只好到土里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拿它来换取饲口度日的粮食。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大清早就扛着锄头出门,直到傍晚时分还采不满一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拿到它来到富贵人家,卖给养尊处优的儿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把地黄给你的肥马吃,能使它膘壮有力,毛色光亮。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希望换些马吃剩的粮食,拿去填塞全家的饿得咕咕叫的肚子。

 

口食:口粮。易:换取。凌晨:清早。荷锄: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不盈筐:采不满一筐。朱门家:指富贵人家。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啖:给······吃。马残粟:马吃剩的粮食。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采地黄者

展开

本诗通过对一茕茕于荒野的饥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别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诗人通过对“地黄”“残粟”等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事物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时贫困人民的恶劣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当时豪门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之情。

诗题是“采地黄者”,为何去采地黄,是因为天灾所致,所以诗开首两句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

紧接着四句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

接下来两句“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黄者对“白面郎”求告的几句话,颇为凄切动人。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可以想见,这位可怜的农民忍饥挨冻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黄,可能连点像样的干粮也没吃上。也许他家中还有老小,都等他卖了地黄换回粮食下锅。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本诗通过对采地黄者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而且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揭示也自在不言中。

折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详情

采地黄者原文,采地黄者翻译,采地黄者赏析,采地黄者阅读答案,出自白居易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6298.html

诗词类别

白居易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在线观看免费全集下载BT磁力搜索器怎样用迅雷下载软件迅雷下载苹果手机版一线明星智能ai换脸视频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