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应氏二首

作者:曹植      朝代:东汉
送应氏二首原文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送应氏二首拼音解读
dēng běi máng bǎn
yáo wàng luò yáng shān
luò yáng
gōng shì jìn shāo fén
yuán qiáng jiē dùn
jīng shàng cān tiān
jiàn jiù lǎo
dàn xīn shǎo nián
háng jìng
huāng chóu tián
yóu jiǔ guī
shí qiān
zhōng xiāo tiáo
qiān rén yān
niàn píng cháng
jié néng yán
qīng shí nán
jiā huì cháng
tiān zhōng
rén mìng ruò cháo shuāng
yuàn zhǎn yàn 嬿 wǎn
yǒu zhī shuò fāng
qīn bìng sòng
zhì jiǔ yáng
zhōng kuì báo
bīn yǐn jìn shāng
ài zhì wàng shēn
kuì zhōng cháng
shān chuān qiě yuǎn
bié huì zhǎng
yuàn wéi niǎo
shī gāo xi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步登北邙(máng)(bǎn),遥望洛阳山。
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同“坂”,山坡。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fén)

(yuán)墙皆顿擗(pǐ),荆棘上参(cān)天。
顿:塌坏。擗:分裂。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不见旧耆(qí)老,但睹新少年。
耆: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

侧足无行径,荒畴(chóu)不复田。
畴:田亩。田:动词,耕种。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清时难屡(lǚ)得,嘉会不可常。
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嘉会:欢会。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终极:穷尽。

愿得展嬿(yàn)婉,我友之朔(shuò)方。
嬿婉:欢乐。我友:指应氏。之:去,往。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亲昵(nì)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亲昵:朋友。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中馈(kuì)岂独薄?宾饮不尽觞(shāng)
中馈:酒食。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hé)起高翔。
施翮:展翅。翮,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其一赏析
  此诗作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应氏指应场、应璩兄弟。应场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时年二十岁,被封为平原侯,应场被任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当时应场也在军中。之后不久,应场受命为五官将文学,行将北上,曹植设宴送别应氏,写了两苗诗。这苕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二旬,写信步登上北亡嚣山,洛阳周围的群山便会历历在目。北邙即亡墨山,在洛阳城北,是曹植送应场的必经之路。"登"和"望"提挈全诗。只有登上北亡山,才能遥望洛阳四周的群山。这二旬,既交待了诗人综观洛阳的立足点,又为下面描写洛阳的荒凉景象,选取了适宜的角度。这样写,合乎事理,使人感到诗中所呈现的景物自然、真切。

  接着,诗人写远望中的洛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往日洛阳繁荣、昌盛的景象不见了,眼前只是一座被焚烧后的寂寞荒城。读到这里,读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董卓焚烧洛阳时的情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为了逃避关东各州郡联军的讨伐,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里,诗人用"何寂寞"引起下文,为后面具体描绘洛阳的残破景象作了必要的铺垫。

  被焚烧后的洛阳是何等景象呢?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顿擗,倒塌崩裂。这两句的意思是,废的残破不堪的墙壁都断裂了,丛生的荆棘高接云天。这是一幅衰败荒芜的景象。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伤心惨目的大动乱后的社会画图,为上两句所反映的事实作了形象的说明和补充。远望中的洛阳是这样,那么洛阳人又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诗中写道: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旧,这里指原先的。耆老,年老、年迈的老人。睹,看见新,指后出生的。诗人眼含热泪,在向读者沉痛地诉说洛阳城中所见到的情景:往日那些年迈的老人都先后死去了,见到的尽是一些不相识的后生少年。可见,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多么沉重的灾难。

  接着,诗人又继续为我们描绘:色郊外所见到的情景:"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田园无人耕种,杂草丛生,路径无法辨识,只好拨开草丛侧身前进,足见其荒芜的严重程度。诗人于此。

  摄取生动、具体的圆回,刿毁八似地荔到出仕丛中少一性叫情状,使人感到自然、真实、可信。"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旬中的游子指应氏。应氏曾在洛阳居住过。董卓乱起,应场漂泊在外,一直没有回过洛阳,所以说"久不归"。战乱使家乡一片荒凉,他又怎能辨识家乡田间的小道呢?

  以上几句,诗人写遥望中所见及在洛阳所见的情景,在点上进行了必要的渲染,极形象地说明了战乱给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沉重灾难。然而,诗人没有就此止笔,而是把视线从点上向面上扩展开来,从洛阳移到整个辽阔的平原:"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两句,在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采用一种感叹的旬式,用一个"何萧条"的感叹,和"元人烟的概括,把千里平原一片荒凉的寂寞情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使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念我平常亲,气结不能言"二句,是诗人代应场而言。面对灾难深重的现实,对于人民的苦难和人生的漂泊不定,应场想到即将离开洛阳,"平常亲"再也不能相亲了,郁积在胸中的忧愁涌上心头,竟使他达到"不能言"的程度,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乱,同情人民的思想情怀。

  诗人作这首诗时,距董卓祸乱发生已有二十年之久,而社会景象仍如此荒残,可见当时祸乱给人民所造成危害的程度。诗中从城市的破坏、田园的荒废、人民的死亡,详尽地描绘出战乱之后洛阳和中原广大地区残破萧条的景象,反映了"千里无人烟"凄凉、悲楚的社会现实,是那个时代社会动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形象反映。它可以和历史相印证,也可以和曹操的《篱里行》、王粲《七哀诗》其一、蔡琰《悲愤诗》相印证。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它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突破一般送别诗写作的框框,不是从写送行入手,而是别开生面地描写洛阳衰败残破的景象,而这种残破不堪的景象又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吏上都超出了一般送:日诗的范围。其次,诗人在艺术构思上也独具匠心。开头两旬,总领全诗。诗人登山远望,先从洛阳山下笔,然后再写残破的洛阳、萧条荒凉的原野。最后,抒发游子的离乡别土之情。这样,总述与分写相问,由近及远地展开。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第三,诗歌的语言也很准确、形象、生动。比如:"登"、"望"、"何寂寞"、"尽烧焚"、"皆顿擗"、"上参天"、"侧足刀、"无人烟"等等。写洛阳的残破,诗人用"尽烧焚"来形容、渲染。"尽"字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尽"字,既写出了董卓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又如:"侧足无行径"旬中的"侧足"二字,也用得极妙。诗人把在草丛中步履艰难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这茜诗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代表了曹植前期诗作的一定水平。它是建安诗歌中为数不多的直接反映汉末动乱现实的优秀诗篇之一。

其二赏析
  这首诗着重抒写惜别之情。关于这首诗,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曾评论说: "此诗用意宛转,曲曲入情,以人命之不常,惜别离之难遣,临歧凄楚,行者又非壮游,相爱虽深,愧难援手,留连片晷,但怨不欢,因作强辞自解,妄意会日之长。"这些,比较正确地概括了诗歌的含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提供了借鉴。

  诗人从清时难得、嘉会不常写起,引起人生短促的感慨,再写欢送宴会,最后以比翼鸟展翅高翔作结,表现了朋友间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慰勉。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清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世。屡得,多得。嘉会,指美好的朋友聚集的盛会。政治清明的时世难以多得,美好的盛会不能经常。两联对偶句,既有比喻嘉会象政治清明的时世难得那样不能经常,又含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正是由于战乱没有平息,社会不安定,国家没有统一,清明的时世没有到来,所以,朋友间的聚会自然就不能经常。诗人流露出对当时国家政治时世的不满和对朋友的聚会的珍惜之情。本诗写送别,先从当时的时势下笔,为后面叙写惜别之情定下了思想基调,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足见诗人运笔之巧妙。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两句,是说天地无穷无尽,没有终极的时候,而人的寿命却象早晨的霜露般短暂。读到这里,使我们联想起曹操在《短歌行》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刀同是感叹人生之短暂,曹操从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升去,慨义人生明翘召币,半华剀同趔,出丌扁口、似吟低唱,过渡到"求贤若渴"的高昂情绪,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曹植却从天地没有极限写起,引发出人的寿命象晨霜般短促,蕴含劝慰朋友应珍惜难得的聚会之意。"无终极"和"若朝霜"两相对照,明写人生之短暂+,实指对朋友间相聚的珍惜,进一步说明上二句中的"嘉会不可常",暗示诗人壮志未酬的忧伤。

  接着,诗人写对应氏兄弟的美好祝愿:"愿得展燎婉,我友之朔方。"展,申也。嫌婉,安乐而和顺。朔方,北方,此当指邺城而言。应场曾作为曹植的属僚,同曹植一起,随曹操西正马超,路过洛阳,不久,应场受命转为五官将文学,不得不离开曹植北上,投奔留守于邺城的五官中郎将曹丕。应场在《侍卫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中曾以"朝雁"自喻,说:"问子游何乡,戢翼飞徘徊往春翔二土,今冬客南淮。"当指这次"之朔方"。曹植在送行之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美好祝愿:祝愿朋友诸事如意,平安顺利到达北方。

  以下,诗人转入对送别宴会的具体描写。"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为了欢送应氏,亲朋们聚集起来,在河的北岸设酒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古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中馈,古代多由妇女主持馈食之事,叫主中馈。谈,进食给长者。这里捐饯行的酒宴。薄,不丰盛。觞,酒杯。尽觞,干杯。难道是酒宴不丰盛?客人们为何饮得不那么欢畅。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叙写朋友间的离别之倩,而是通过询问客人们饮酒不欢畅的原因,暗喻离别时的忧伤,表达了诗人对应氏及朋友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二句,诗人跳出对筵宴的具体描述,向转与朋及涸目驯期翌。删厌厶州硼屈蚋因而期望也就深厚,而诗人又无能为力,无法满足应氏的殷切期望,所以内心感到很惭愧。诗中,蕴含着歉疚、深沉的感情,这种忧郁的感情,可能与其兄曹丕此时被汉献帝任命为五宫中郎将及副丞柜事有关。

  接着,诗人继续叙写对朋友的依恋之情:"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曰长。"山川险阻而路途遥远,别离的时间已很短促,再次相会的日子将会很长。这二句,一是言其怼朋友即将离别的依恋;二是说明聚会难得,应该珍惜,何不开怀畅饮。它和"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二句相照应,是对"不尽觞"的宾客的劝酒辞"。

  最后两句:"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比翼鸟,是指翅膀并在一起飞翔的两只鸟,古人常以此比喻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此处比喻朋友闾的情谊。施翮(禾),展翅。这二句,是在上二句基础上的合理的想象和发挥。既然朋友聚会很难,而且相会的日子叉很久远,那么盆:么办?诗人展开理想的翅膀,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愿化作比翼鸟,和朋友们展翅高翔。这里,诗人没有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满含激情,愿与朋友们比翼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送应氏》第二首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色。它主要的特色就是全鬣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诗人写送别的筵宴,先不写其场面和盛况,而是从当时的时势着笔,造成一种聚会难得、机不可失的气氛,领起全篇。接着,正面描写对应氏兄弟的祝愿和欢送。这里,虽然交代了欢送筵宴,但仍未具体描写,只是用"中馈岂独薄"来反衬,最后以比翼鸟比喻。全诗虚写聚会,实写欢送惜别之情,虚实相生,用意宛转,曲曲入情。此外,对偶句的运用也纯熟自然,恰到好处。比如,"清时难屡得,为会刁:可常"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等旬式,对偶工整、朋审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赏析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送应氏二首翻译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展开

翻译: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送应氏二首赏析

  这首诗着重抒写惜别之情。关于这首诗,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曾评论说: "此诗用意宛转,曲曲入情,以人命之不常,惜别离之难遣,临歧凄楚,行者又非壮游,相爱虽深,愧难援手,留连片晷,但怨不欢,因作…展开

第一首,诗人作这首诗时,距董卓祸乱发生已有二十年之久,而社会景象仍如此荒残,可见当时祸乱给人民所造成危害的程度。

一二句"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写信步登上北亡嚣山,洛阳周围的群山便会历历在目。北邙即亡墨山,在洛阳城北,是曹植送应玚的必经之路。"登"和"望"提挈全诗。只有登上北亡山,才能遥望洛阳四周的群山。这二旬,既交待了诗人综观洛阳的立足点,又为下面描写洛阳的荒凉景象,选取了适宜的角度。这样写,合乎事理,使人感到诗中所呈现的景物自然、真切。

三四句"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往日洛阳繁荣、昌盛的景象不见了,眼前只是一座被焚烧后的寂寞荒城。读到这里,读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董卓焚烧洛阳时的情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为了逃避关东各州郡联军的讨伐,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里,诗人用"何寂寞"引起下文,为后面具体描绘洛阳的残破景象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六句"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这两句的意思是,废的残破不堪的墙壁都断裂了,丛生的荆棘高接云天。这是一幅衰败荒芜的景象。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伤心惨目的大动乱后的社会画图,为上两句所反映的事实作了形象的说明和补充。远望中的洛阳是这样,那么洛阳人又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诗中写道: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旧,这里指原先的。诗人眼含热泪,在向读者沉痛地诉说洛阳城中所见到的情景:往日那些年迈的老人都先后死去了,见到的尽是一些不相识的后生少年。可见,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多么沉重的灾难。

七八句"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田园无人耕种,杂草丛生,路径无法辨识,只好拨开草丛侧身前进,足见其荒芜的严重程度。诗人于此。

九十句两句写摄取生动、具体的圆回,刿毁八似地荔到出仕丛中少一性叫情状,使人感到自然、真实、可信。"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旬中的游子指应氏。应氏曾在洛阳居住过。董卓乱起,应玚漂泊在外,一直没有回过洛阳,所以说"久不归"。战乱使家乡一片荒凉,他又怎能辨识家乡田间的小道呢?

十一十二句"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采用一种感叹的旬式,用一个"何萧条"的感叹,和"元人烟的概括,把千里平原一片荒凉的寂寞情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使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两句"念我平常亲,气结不能言"二句,是诗人代应玚而言。面对灾难深重的现实,对于人民的苦难和人生的漂泊不定,应玚想到即将离开洛阳,"平常亲"再也不能相亲了,郁积在胸中的忧愁涌上心头,竟使他达到"不能言"的程度,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乱,同情人民的思想情怀。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它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突破一般送别诗写作的框框,不是从写送行入手,而是别开生面地描写洛阳衰败残破的景象,而这种残破不堪的景象又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吏上都超出了一般送:日诗的范围。其次,诗人在艺术构思上也独具匠心。

第二首,这首诗着重抒写惜别之情。诗人从清时难得、嘉会不常写起,引起人生短促的感慨,再写欢送宴会,最后以比翼鸟展翅高翔作结,表现了朋友间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慰勉。

一二句"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政治清明的时世难以多得,美好的盛会不能经常。两联对偶句,既有比喻嘉会象政治清明的时世难得那样不能经常,又含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正是由于战乱没有平息,社会不安定,国家没有统一,清明的时世没有到来,所以,朋友间的聚会自然就不能经常。诗人流露出对当时国家政治时世的不满和对朋友的聚会的珍惜之情。本诗写送别,先从当时的时势下笔,为后面叙写惜别之情定下了思想基调,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足见诗人运笔之巧妙。

三四句"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两句,是说天地无穷无尽,没有终极的时候,而人的寿命却象早晨的霜露般短暂。刀同是感叹人生之短暂,曹操从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升去,慨义人生明翘召币,半华剀同趔,出丌扁口、似吟低唱,过渡到"求贤若渴"的高昂情绪,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曹植却从天地没有极限写起,引发出人的寿命象晨霜般短促,蕴含劝慰朋友应珍惜难得的聚会之意。"无终极"和"若朝霜"两相对照,明写人生之短暂+,实指对朋友间相聚的珍惜,进一步说明上二句中的"嘉会不可常",暗示诗人壮志未酬的忧伤。

五六句"愿得展燎婉,我友之朔方。"应玚曾作为曹植的属僚,同曹植一起,随曹操西正马超,路过洛阳,不久,应玚受命转为五官将文学,不得不离开曹植北上,投奔留守于邺城的五官中郎将曹丕。曹植在送行之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美好祝愿:祝愿朋友诸事如意,平安顺利到达北方。

七八句"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为了欢送应氏,亲朋们聚集起来,在河的北岸设酒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里捐饯行的酒宴。难道是酒宴不丰盛?客人们为何饮得不那么欢畅。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叙写朋友间的离别之倩,而是通过询问客人们饮酒不欢畅的原因,暗喻离别时的忧伤,表达了诗人对应氏及朋友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九十句"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二句,诗人跳出对筵宴的具体描述,向转与朋及涸目驯期翌。删厌厶州'硼屈'蚋'因而期望也就深厚,而诗人又无能为力,无法满足应氏的殷切期望,所以内心感到很惭愧。诗中,蕴含着歉疚、深沉的感情,这种忧郁的感情,可能与其兄曹丕此时被汉献帝任命为五宫中郎将及副丞柜事有关。

十一十二句"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曰长。"山川险阻而路途遥远,别离的时间已很短促,再次相会的日子将会很长。这二句,一是言其怼朋友即将离别的依恋;二是说明聚会难得,应该珍惜,何不开怀畅饮。它和"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二句相照应,是对"不尽觞"的宾客的劝酒辞"。

最后两句:"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比翼鸟,是指翅膀并在一起飞翔的两只鸟,古人常以此比喻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此处比喻朋友闾的情谊。施翮(禾),展翅。这二句,是在上二句基础上的合理的想象和发挥。这里,诗人没有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满含激情,愿与朋友们比翼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全诗虚写聚会,实写欢送惜别之情,虚实相生,用意宛转,曲曲入情。此外,对偶句的运用也纯熟自然,恰到好处。

折叠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时年二十岁。应氏指应瑒、应璩兄弟,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面对荒凉萧条景色,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于是他写下了《送应氏二首》。

作者介绍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详情

送应氏二首原文,送应氏二首翻译,送应氏二首赏析,送应氏二首阅读答案,出自曹植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178.html

诗词类别

曹植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下载游戏怎么安装征服大明星比迅雷好用的手机下载工具演员明星图片大全文字转明星语音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