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鹄      朝代:
云原文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拼音解读
qiān xíng wàn xiàng jìng hái kōng
yìng shuǐ cáng shān piàn zhòng
xiàn hàn miáo jìn
yōu yōu xián chù zuò fē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旱云形象千姿百态竞返长空,片片重叠藏进深山映入水中。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无数旱苗枯干欲死急盼甘雨,空中云朵悠然自在化作奇峰。

参考资料:
1、韩景阳.唐诗百首注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206
2、董自厚.唐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45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12
4、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01-202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cáng)山片复重。
千形万象:指云的形态变化无穷。竟还空:终究一场空,不见雨下来。竟,终于。还,返回。片复重:时而一片片、一朵朵,时而重重叠叠。重,云朵重叠。

无限旱(hàn)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无限:无数。旱苗:遭旱的禾苗。尽:死尽。悠悠:悠然自得的样子。奇峰:远处旱云耸立如同奇异的山峰。

参考资料:
1、韩景阳.唐诗百首注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206
2、董自厚.唐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45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12
4、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01-202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时至今日,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依然能给人留下印象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1-153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335-1337
背诵
咏物讽刺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云赏析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展开

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千形万象竟还空”,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映水藏山片复重”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后两句“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诗描写生动形象,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是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折叠

创作背景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又逢大旱,农业生产荒芜,广大人民苦不堪言。立足于这样的现实,旅途中的来鹄观变化莫测之夏云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介绍

来鹄 来鹄 来鹄(?─883),豫章(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咸通(860─873)年间举进士而不第。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其诗多描写旅居愁苦的生活,也有表现民间疾苦的人民性很强的作品。《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详情

云原文,云翻译,云赏析,云阅读答案,出自来鹄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3954.html

诗词类别

来鹄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明星价格表㓜交下载cilimao磁力猫中国明星排行榜365免费下载迅雷浏览器下载飘雪影视明星人气榜范冰冰ai换脸亚洲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