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朝代: 作者: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shí nián qiáo cuì dào qín jīng
shuí liào fān wéi lǐng wài xíng
dào fēng yān zài
wēng zhòng cǎo shù píng
zhí yōng shū zhāo
xiū jiāng wén zhàn shí míng
jīn zhāo yòng lín bié
chuí lèi qiān háng biàn 便 zhuó yī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作者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十年憔(qiáo)悴(cuì)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风烟:风云雾霭。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yōng)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招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时名:一时的名声。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zhuó)缨(yīng)。
临河:去河边。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友情赠别
相关翻译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翻译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赏析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赏析

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二月,二人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作者介绍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详情
相关作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展开阅读全文V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pè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珮 通:佩)
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行:走。篁竹:成林的竹子。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心乐之:心,心里,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皆,全,都。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澈,穿透,一作“彻”。布,照映,分布。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貌。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龚古:作者的朋友。宗玄:作者的堂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cóng xiǎo qiū 西 háng bǎi èr shí
huáng zhú
wén shuǐ shēng
míng pèi huán
xīn zhī
zhú dào
xià jiàn xiǎo tán
shuǐ yóu qīng liè
quán shí wéi
jìn àn
juàn shí chū
wéi
wéi 屿
wéi kān
wéi yán
qīng shù cuì màn
méng luò yáo zhuì
cān chà
tán zhōng bǎi tóu
jiē ruò kōng yóu suǒ
guāng xià chè
yǐng shí shàng
rán dòng
chù ěr yuǎn shì
wǎng lái
yóu zhě xiàng
tán 西 nán ér wàng
dòu shé shé háng
míng miè jiàn
àn shì quǎn chà
zhī yuán
zuò tán shàng
miàn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千山鸟飞绝,万径(jìng)人踪灭。
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

孤舟蓑(suō)笠(lì)翁,独钓寒江雪。
孤:孤零零。蓑笠: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独:独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zhōu suō wēng
diào hán jiāng xuě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
展开阅读全文V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久为簪(zān)组累,幸此南夷(yí)谪(zhé)。
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累:束缚,牵累。南夷:南方少数民族或其居住的地区,这里指永州。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闲依农圃(pǔ)邻,偶似山林客。
农圃:农田园圃,此借指农家。偶似:有时好像。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榜:桨、摇船工具,指摇桨使船前进。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长歌:放歌。楚天:这里指永州的天空。春秋战国时期,永州属楚国。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南,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南,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jiǔ wéi zān lèi
xìng nán zhé
xián nóng lín
ǒu shān lín
xiǎo gēng fān cǎo
bǎng xiǎng shí
lái wǎng féng rén
zhǎng chǔ tiān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故乡的名园我们已经离别很久了,今天我在衡山上看到楚地的树木南边的枝头已经开花。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晴朗的天空中,回故乡的道路上希望你赶快追上来,现在也正好时值回雁峰前的大雁回归北方之际。

故国:指京都长安。

久别离:作者于永贞元年(806年)被迁逐,至元和十年(815年)诏还,历十年时间,故云。

楚树:指衡山 上的梅树。因衡山古属楚地,所以称“楚树”。

发南枝:向南的树已萌芽,谓早春时节。

相逐:相追随。

guó míng yuán jiǔ bié
jīn cháo chǔ shù nán zhī
qíng tiān guī hǎo xiàng zhú
zhèng shì fēng qián huí yàn shí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平常的花草都随时令的变迁而凋谢,唯有这美丽的芍药仍在今晨开放。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溢满露珠的鲜红的花朵,像喝醉了甘醇微微倾斜,美好的姿态留给了将逝的暮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独自欣赏一直到西阳下沉,温暖的春风把枝叶摇动频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浓郁芳香自窗外透入,好似与静卧的人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芍药花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

凡卉与时谢,妍(yán)华丽兹晨。
与时谢:指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凋落。妍华:美丽的花。

欹(qī)红醉浓露,窈(yǎo)窕(tiǎo)留馀春。
欹红:倾斜的意思,欹红,倾斜的红花。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这里形容芍药花姿态的美好。

孤赏白日暮,暄(xuān)风动摇频。
暄风:暄,(太阳)温暖,暄风即暖风。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zhén)洧(wěi)赠,悠悠南国人。
溱洧赠:溱洧,郑国的两条水名,在今河南境内。古之芍药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南国:江南。

姚范《授鹑堂笔记》卷四十四说:“花卉九首(自注:指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和苏东坡、党怀英等人的八首描写花卉的诗)……。元裕之尝请赵闲闲秉文共作一轴,自题其后云:‘柳州(柳宗元)怨之愈深,其辞愈缓,得古诗之正,其清新婉丽,六朝辞人少有及者……”元裕之认为“怨之愈深,其辞愈缓”是《戏题阶前芍药》高出其他几首花卉诗之处,而“清新婉丽”是六朝辞人所缺乏的。这样的评价毫不夸饰,恰如其分。柳宗元在这首诗中用戏谑的语气,轻松的笔调,清新的词句刻画牡丹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极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复起为人”的愿望。

诗一开头就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以突出牡丹不同于普通花卉。“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窃窕留余春。”众花大多随着春天的到来开放,也随着春天的逝去凋零,而牡丹却把花儿开放在暮春时节。那鲜艳的花朵,露珠滚动,把枝条压得有些倾斜了,极像多饮了一杯佳酿而有点微醺的佳人,那美丽的姿态,把春天匆匆的脚步也换留住了。作者的刻画表现了牡丹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花如其人,牡丹的形象实则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

接着,作者继续状写牡丹自我欣赏的倩影和醉人的芳香。“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摇曳着牡丹的枝叶,那婀娜的身影是那样的柔美。在没有百花争姘斗艳的春未,它并不感到孤独,它在欣赏自我,看重并保持自己的高洁。“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夜晚,牡丹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人亲近。这四句诗用拟人的手法,把牡丹人格化,极富情趣。写花的“孤赏”也是写人的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惨遭失败,但他仍然执着理想,坚持既定的人生目标,“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说:“愿致溱洧赠”二句,陈思玉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结句虽戏,亦《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牡丹美丽芬芳,高贵典雅,象征人的美好品德,也是作者自喻。好花赠美人,美人有喻君子之意。柳宗元少有大志,才华横溢,用世之心极切,可是流贬永州,一弃十年,虽然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实际上是“拘囚”身份,是一个“闲员”,抱负不能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就象一朵被抛弃在荒野的牡丹。为此他痛苦,愤懑,然而又始终没有放弃,孜孜以求,希图进用。诗的结句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的愿望,因此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戏题阶前芍药》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是一个“戏”字,全诗用戏谑的口吻,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文辞清新,意味蕴藉,难怪近人藤元粹称这首诗“可为后人咏物轨范也”。

fán huì shí xiè
yán huá chén
hóng zuì nóng
yǎo tiǎo liú chūn
shǎng bái
xuān fēng dòng yáo pín
chuāng ǎi fāng
yōu zhī xiàng qīn
yuàn zhì qín wěi zèng
yōu yōu nán guó rén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

展开阅读全文V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亭午:正午,中午。

回风一萧(xiāo)瑟(sè),林影久参差。
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jī)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羁:系住。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远:一作“游”。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生:孤独的生涯。

索寞竟何事,徘(pái)徊(huái)只自知。
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qī)。
期:约会。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qiū nán jiàn
yóu tíng shí
huí fēng xiāo
lín yǐng jiǔ cān chà
shǐ zhì ruò yǒu
shāo shēn suí wàng
qín xiǎng yōu
hán zǎo lún
guó hún yuǎn
huái 怀 rén lèi kōng chuí
shēng wéi gǎn
shī shǎo suǒ
suǒ jìng shì
pái huái zhī zhī
shuí wéi hòu lái zhě
dāng xīn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hǎi pàn jiān shān jiàn máng
qiū lái chù chù chóu cháng
ruò wéi huà zuò shēn qiān 亿
sàn shàng fēng tóu wàng xiāng
写山思念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宦(huàn)情羁(jī)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凄凄:形容悲伤难过。春半:春季二月。迷: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yīng)乱啼。
山城:这里指柳州。尽:凋零。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huàn qíng gòng
chūn bàn qiū zhuǎn
shān chéng guò bǎi huā jìn
róng mǎn tíng yīng luàn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早梅发高树,迥(jiǒng)映楚天碧。
发:开花。迥: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朔吹:北风吹。滋:增加。

欲为万里赠,杳(yǎo)杳山水隔。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杳杳:遥远。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平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zǎo méi gāo shù
jiǒng yìng chǔ tiān
shuò chuī piāo xiāng
fán shuāng xiǎo bái
wéi wàn zèng
yǎo yǎo shān shuǐ
hán yīng zuò xiāo luò
yòng wèi yuǎn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
展开阅读全文V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零落残魂倍黯(àn)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双:指宗元和宗双。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双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去国:离开国都长安。六千里: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桂岭瘴(zhàng)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五岭之双,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瘴: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jīng)门郢(yǐng)树烟。
荆门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诗的双、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双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双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双有双个美好的前程。双抑双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双南双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双层哀愁,十分巧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双笔。

诗的最后双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双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双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双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双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双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双炉,确是双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líng luò cán hún bèi àn rán
shuāng chuí bié lèi yuè jiāng biān
shēn guó liù qiān
wàn tóu huāng shí èr nián
guì lǐng zhàng lái yún
dòng tíng chūn jìn shuǐ tiān
zhī hòu xiàng mèng
zhǎng zài jīng mén yǐng shù yān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热门搜索:当红女明星名单明星潜皇规则鞠婧祎手机迅雷安装下载女演员明星2046手机免费观看王一博八佰电影迅雷下载1080所有明星大全全部明星大全手机app播放器下载安装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