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      朝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拼音解读
quǎn fèi shuǐ shēng zhōng
táo huā dài nóng
shù shēn shí jiàn 鹿
wén zhōng
zhú fèn qīng ǎi
fēi quán guà fēng
rén zhī suǒ
chóu liǎng sān s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4-115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

犬吠(fèi)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吠:狗叫。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深:树丛深处。溪午:正午时来到溪边。不闻:听不见。

野竹分青霭(ǎi),飞泉挂碧峰。
野竹:野外的竹子。青霭:青色的云气。泉:瀑布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无人:没有人。去:去向。倚:靠。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4-115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参考资料: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1-2
2、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1-352
背诵
访友抒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展开

翻译: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展开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折叠

创作背景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应该是这期间所作。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详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出自李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10.html

诗词类别

李白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beta苹果版种子搜索磁力天堂世界公认颜值最高的女明星明星图片大全女生头像中国男明星名字大全集迅雷ios版安装下载迅雷5老版安卓下载讯雷下载手机版明星名字大全男《赘婿》迅雷下载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