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别王长史

作者:王勃      朝代:
秋日别王长史原文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秋日别王长史拼音解读
bié qiān
shēn ēn zhòng bǎi nián
zhèng bēi 西 hòu
gèng dòng běi liáng piān
lóng hán
shān guāng liǎn yān
zhōng zhī nán zài fèng
huái 怀 shān rá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百年:一辈子。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代指送别之地。奉:侍奉,照顾。潸然:流泪的样子。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秋日别王长史

展开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别之后,诗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对王长史恩情百年难忘。用“千里”、“百年”强调路途之远和时间之长,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出开阔浩渺的时空,萦绕在诗人心头的离情别绪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时一样绵延不断、浩渺悠长,点题明旨,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蕴含其中。起笔起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颔联“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在西候之日诗人悲伤不已,因为与王长史分别,心中的悲伤让诗人想起《楚辞》中那令人神伤的文辞。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用“西候”“北梁”两个典故点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含蓄而新颖。颔联紧承上联而写,省略具体的分别场面和情节描写,而是用典故点出时间和地点,时间是萧索凄凉的秋天,地点是北桥边,恰当含蓄地烘托出分别时凄切的氛围。

颈联“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浓厚的秋雾暮霭就像诗人心头浓浓的分别之情,拂之不去,弥漫不散。宋代欧阳修曾指出:“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笔说·峡州诗说》)诗人宕开一笔,颈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但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都笼罩着秋烟寒雾。诗人悲伤而凄凉的心情全都蕴含于这凝重而凄寒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情随景生,含蓄蕴藉,深藏不露。

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 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

全诗融情于景,风味隽永。

折叠

创作背景

王勃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西游蜀地,便有了《秋日别王长史》,此诗是与王长史在秋日分别时创作而成的,作者因受恩于长史王长史,故在诗中表现的感激之情,甚至潸然泪下。

作者介绍

王勃 王勃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因戏作《檄周王鸡》被逐出王府,一度任虢州参军,后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其父王福畴因受牵连,贬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诗与杨炯、卢照…详情

秋日别王长史原文,秋日别王长史翻译,秋日别王长史赏析,秋日别王长史阅读答案,出自王勃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1510.html

诗词类别

王勃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明星大侦探第五季明星合影中国十大漂亮的女明星迅雷在线下载迅雷在线资源链接bt天堂www种子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