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原文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拼音解读
liǔ míng tiáo 绿 àn
huā luò hóng hān
sān shí liù bēi chūn shuǐ
bái tóu xiǎng jiàn jiāng nán
sān shí nián qián
xiōng chí dōng 西
jīn zhòng lái bái shǒu
xún chén dō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浓密的柳叶深处,蝉儿正在鸣叫,落日映照下的莲花颜色更加红艳夺目。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看着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满头白发的我回想起了江南水乡的春天。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带领着我看遍此处风景。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往事踪迹却只有一片迷离。

参考资料:
1、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21-223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36

柳叶鸣蜩(tiáo)绿暗,荷花落日红酣(hān)。
鸣蜩:鸣蝉。酣:浓透。

三十六陂(bēi)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六陂:池塘名,在汴京附近。陂,池塘。江南扬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春水:一作“流水”。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持:携带。陈迹:以前的踪迹。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参考资料:
1、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21-223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36

这组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上。两首诗都蕴含了落叶归根之意,亦兼有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日暮乡关的愁绪。第一首诗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联想起江南故乡的风光,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写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第二首诗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叙述方式通过今昔对比来传达诗意,具有动人的意味。

第一首,“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补写池塘水,但写的不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的是,还是回忆中的江南春水。最后一句“白头想见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三四两句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白头想见江南”,还应该再读“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此诗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绿暗”“红酣”一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美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引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全诗由真入幻,触景生情,语意简明而含蓄。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

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比“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之类的写法表现了更多的内容。

这组诗的第一首是最受关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读者也不能忽略了第二首。这两首诗所写的是同一情事,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完成的关系,只有在整体上理解了这两首诗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兴象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则不具备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叙述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但却同样有很动人的意味。

参考资料:
1、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21-223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36
背诵
回忆乡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翻译

柳叶与鸣叫的蝉显出暗绿的颜色,落日的红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红莲更加红艳夺目。 望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想起了江南。…展开

翻译:

柳叶与鸣叫的蝉显出暗绿的颜色,落日的红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红莲更加红艳夺目。 

望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想起了江南。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赏析

  第一首,“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展开

这组诗的第一首是最受关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读者也不能忽略了第二首。这两首诗所写的是同一情事,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完成的关系,只有在整体上理解了这两首诗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

第一首,“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补写池塘水,但写的不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的是,还是回忆中的江南春水。最后一句“白头想见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三四两句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白头想见江南”,还应该再读“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此诗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绿暗”“红酣”一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美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引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全诗由真入幻,触景生情,语意简明而含蓄。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

第一首是以兴象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则不具备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叙述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但却同样有很动人的意味。

折叠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公元1068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诗人到京城后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的作品,即所谓题壁诗。在这初游与重游的漫长岁月里,父母双亡,家庭变故,国事难为,自己在事业上也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触景生情,感触很深,写下这两首诗。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宋神宗朝两度任宰相,实行变法,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诗、文皆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作不多,风格高峻,一洗五代绮靡旧习,著有《王临川集》《临川先…详情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原文,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翻译,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赏析,题西太一宫壁二首阅读答案,出自王安石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264.html

诗词类别

王安石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明星排行榜苹果ios内测版迅雷2020ciliba磁力猫明星姓名明星真实姓名查询迅雷下片app下载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