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作者:韦应物      朝代: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原文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拼音解读
jiá shuǐ cāng shān xiàng dōng
dōng nán shān huō tōng
hán shù wēi yuǎn tiān wài
yáng míng miè luàn liú zhōng
cūn suì lín àn
yàn chū qíng xià shuò fēng
wéi bào luò qiáo yóu huàn
biǎn zhōu xīn tó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参考资料:
1、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42
2、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16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huò)大河通。
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大河:指黄河。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依微:依稀,因距离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乱流:指众多的河流。

孤村几岁临伊(yī)岸,一雁初晴下朔(shuò)风。
伊岸:伊水畔。

为报洛桥游宦(huàn)侣,扁(piān)舟不系与心同。
洛桥: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扁舟:小船。

参考资料:
1、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42
2、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16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逗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之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树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想起岁月不居,壮志蹉跎,这将何以为怀。这中间不仅极其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其表现手法真是高明之至。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落中所见到的景象。粗粗一读,仿佛棼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细细品味,入深感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霈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即主簿的孤独、萧索的生活境遇;“暮茎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府下联之夕逢归,“远来舟”逗引出蓉下联的“逢归客”。真乃细针密线、友情景交融之佳句。

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忘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会面以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通观全篇,全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在逢遇一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独具一格的。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此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参考资料:
1、倪其心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9-680
2、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武汉:崇文书局,2011:321
背诵
抒怀赠友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赏析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逗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之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树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想起岁月不居,壮志蹉跎,这将何以为怀。这中间不仅极其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其表现手法真是高明之至。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落中所见到的景象。粗粗一读,仿佛棼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细细品味,入深感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霈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即主簿的孤独、萧索的生活境遇;“暮茎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府下联之夕逢归,“远来舟”逗引出蓉下联的“逢归客”。真乃细针密线、友情景交融之佳句。

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忘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会面以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通观全篇,全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在逢遇一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独具一格的。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此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展开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自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先从长安到洛阳,由洛水乘舟经巩县入黄河,再沿河东下赴滁州。途中作此诗,寄给他任洛阳县丞时的同僚。

首联“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沿洛水向东,两岸青山起伏不断:至东南山口豁然开朗,便进入黄河了。自山重水复中来,睹浩瀚黄流,天垂大野,心目开朗。用一“豁”字,殊为确当。

颔联“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顺河而望,遥远的天边隐约可见几株树木在寒风中摇曳;夕阳映照着汹涌的水波,忽明忽暗地闪烁不定。凡江湖空阔处,每于天末见远树浮烟。黄仲则诗:瓜步江空微有树。亦即此意。以黄河浪涌,起伏不定,故夕阳照之,时明时灭,与皇甫冉之“滩月碎光流”其景不同,其理同也。第三句在画中远景,尚能以笔墨写之,第四句天然妙景,为画工所不到。

颈联“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河畔荒沙、居民稀少。惟伊川岸侧、尚有孤村。秋晴始见雁飞、与“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同意。自经安史之乱,到处田园萧瑟。伊水岸边,几年来只见一座孤零零的山村;雨后初晴,一只孤雁在呼啸的北风中盘旋而下。

尾联“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此诗是为了告知洛阳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扁舟不系:《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表示不为功利所牵累。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此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折叠

创作背景

韦应物于大历八年(773)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去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大历九年(774)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遇见了过去在洛阳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七律名篇。

作者介绍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约737-791),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详情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原文,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翻译,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赏析,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阅读答案,出自韦应物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5844.html

诗词类别

韦应物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beta苹果版明星排名榜手机迅雷旧版本下载2019艺人商演报价迅雷天堂最好的BT搜索引擎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