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祠

作者:查慎行      朝代:
三闾祠原文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三闾祠拼音解读
píng yuǎn jiāng shān huí
bèi chéng kāi
xián shì zhī
wèi yǒu yōng rén cái
fàng zhú kěn xiāo wáng guó hèn
suì shí yóu dòng chǔ rén āi
xiāng lán yuán zhǐ nián nián 绿
xiǎng jiàn yín hún wǎng lá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纵目远眺,只见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近处古老的三闾祠,却萧条冷落,背城而立。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不要埋怨当时无人了解你忠心耿耿,历史上没有庸俗小人不忌贤妒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驱逐流放哪里能消除亡国之恨,直至今日逢年过节也总是激起楚人的悲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蕙兰白芷年年绿遍湘江沅江两岸,料你英灵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参考资料:
1、朱则杰编注,元明清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125页
2、蒋孟豪编译,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重庆出版社,2006.1,第331页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极目:纵目远眺,尽目力所及。

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放逐:屈原曾经被流放。

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逝世以后,但在屈原生前,楚国郢(yǐng)都就已经被秦兵攻破,屈原作有《哀郢》。

岁时:一年中的节令。

楚人:即居住在楚地的人。

湘兰沅(yuán)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湘兰沅芷:“湘”“沅”均为水名,今湖南境内的两条江流。“兰”“芷”均为芳草名,屈原常用以比喻正人君子及自比。

吟魂:诗人的灵魂。这里指屈原。

参考资料:
1、朱则杰编注,元明清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125页
2、蒋孟豪编译,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重庆出版社,2006.1,第331页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

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人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这是诗人泣血的深慨和绝望的浩叹。然而在颔联,作者并未直接抒写对诗人悲剧人生的同情嗟叹,却转而生发出这样的议论:“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这二句说,即使被放逐,都不能消除亡国之恨。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的哀思。史载,屈原在怀王朝和顷襄王朝曾两度被放逐。此联首句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然而,其志向理想可“与日月争光”的屈原是不死的。千载而下,诗人屈原的悲剧命运犹自动人哀伤,足见其高洁的志行感人至深。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湘、沅、兰、芷,都是屈原诗篇中经常味叹的楚地风物。这二句说,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这首七律写得沉郁而清幽,既表现了屈原的悲愤也抒发了作者的哀深情。通观全篇,开头以写景生发,触起遐思由作者眼中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慨叹。中间两联论事,笔力曲折,言议透辟,而不乏情韵。末二句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此见出作者情意之真切运思之灵妙。

参考资料:
1、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71-1072页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三闾祠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   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展开

这首七律写得沉郁而清幽,既表现了屈原的悲愤,也抒发了作者的哀深情。

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

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人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然而在颔联中,作者并未直接抒写对诗人悲剧人生的同情嗟叹,却转而生发出这样的议论:“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

颈联“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这二句说,即使被放逐,都不能消除亡国之恨。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的哀思。史载,屈原在怀王朝和顷襄王朝曾两度被放逐。此联首句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然而,其志向理想可“与日月争光”的屈原是不死的。千载而下,诗人屈原的悲剧命运犹自动人哀伤,足见其高洁的志行感人至深。

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象作结:“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湘、沅、兰、芷,都是屈原诗篇中经常味叹的楚地风物。这二句说,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通观全篇,开头以写景生发,触起遐思由作者眼中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慨叹。中间两联论事,笔力曲折,言议透辟,而不乏情韵。末二句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此见出作者情意之真切运思之灵妙。

折叠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书生,却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此诗就是查慎行随军入黔,途径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做。

作者介绍

查慎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详情

三闾祠原文,三闾祠翻译,三闾祠赏析,三闾祠阅读答案,出自查慎行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576.html

诗词类别

查慎行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男明星明星排行榜2020中国女明星颜值排行表迅雷哥下载全职高手超清迅雷下载迅雷网络明星排名大全BT磁力兔子迅雷7官方下载官网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