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作者:项斯      朝代:
山行原文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山行拼音解读
qīng lín shēn yǒu rén
liú shuǐ shù jiā fèn
shān dāng huí fēng yǐng
cǎo dài hén guò 鹿 qún
zhēng míng cóng máo shě chū
qiāo shēng zhú wén
háng féng mài yào guī lái
xiàng suí dǎo yú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4-585

青枥(lì)林深亦有人,一渠(qú)流水数家分。
青枥: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深:一作“疏”。分:分配,分享。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日午:中午。回:一作“移”。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qiāo)丝声隔竹篱闻。
从:一作“冲”。茅舍:茅屋。缲丝:煮茧抽丝。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不惜:不顾惜;不吝惜。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4-585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马君骅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70-971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山行翻译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展开

翻译: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山行赏析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展开

这首诗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首联“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颔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颈联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尾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折叠

创作背景

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隐居山林达三十年,对山间的四时晨昏、风云草木极其熟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作者介绍

项斯 项斯 项斯,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约836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江东(今浙江台州)人。初隐朝阳峰,枕石饮泉,长哦细酌,凡三十余年。开成之际,声价藉甚,特为张籍所赏。杨敬之曾赠以诗云:“几度见君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其名益彰。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始获一第。仕为润州丹阳县尉,卒于任所吗,明人辑有《项斯诗集》…详情

山行原文,山行翻译,山行赏析,山行阅读答案,出自项斯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3196.html

诗词类别

项斯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9420在线影院最新电视剧迅雷下载最佳磁力吧ciliba磁力链演员明星图片大全明星照片男迅雷下载大片app中国明星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