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

作者:陈陶      朝代:
陇西行四首原文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四首拼音解读
hàn zhǔ dōng fēng bào tài píng
rén jīn què biān bīng
zòng ráo duó lín sāi
sāng zhǒng shēng
shì sǎo xiōng shēn
qiān diāo jǐn sàng chén
lián dìng biān
yóu shì chūn guī mèng rén
lǒng shù sān kàn sāi cǎo qīng
lóu fán xīn qiāng bīng
tóng lái zhě shāng bié
hún jiù yíng
xiá shēng qín wèi yǒu
hēi shān yíng zhèn shí lóng shé
cóng guì zhǔ qīn hòu
bàn fēng hàn jiā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3-704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楼烦: 春秋战国时国名。秦末服属于匈奴。这里代指边地。

护羌兵: 汉置护羌校尉驻陇西以镇故羌。此泛指戍兵。

黑山: 一名杀虎山,在今呼和浩特市。

龙蛇: 阵势名称。《孙子·九地》记有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兵家有飞龙、腾蛇之阵。

贵主: 公主。

胡风: 胡人风俗。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3-704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参考资料:
1、阎昭典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24-1125
背诵
边塞战争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陇西行四首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展开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前两首。

第一首

前两句“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汉主东封”,借喻汉武帝一统天下东封泰山一事(见《史记·封禅书》)。直斥唐王朝开边意未已,把黩武战争硬说成是太平盛事,其狂骄神态可想而知,而下面臣子一味逢迎溜须拍马,竟无一人敢在朝廷直谏议论,撤退开边将士。两句诗借古喻今,有感而发,情蕴理中,思与境偕,具有一种跨越时空、古今的历史感。正如艾略特所说:“他感觉到远古,也感觉到现在,而且感觉到远古与现在是同时存在的。同时,正是这种历史感使得一个作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他在时间中的地位,意识到他自己的同时代。”正是这种基于自己时代的历史反思,才赋予下面两句诗的议论带有着意象迅速转换的特点。内涵感情潜流的激荡汹涌,不断引发读者的艺术想象能力。

后两句“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两句意谓即使边疆将士为国奋战,侵夺了大片土地,那也是一片沙漠地带。不要说无法种糊口的粮食,就是桑麻这些织料也是“种不成”的啊!语气退让一步,深含种种疑虑。这儿有对唐皇好大喜功、开边黩武的强烈情慨有对朝臣歌功颂德无人议非的无情蔑视,有对边地将十艰苦牛活的历历关注,也有对匈奴人民被迫弃家去国的息息同情,所有这一切矛盾心境杂糅感情,都统统包蕴在两旬诗中,令人领悟不尽、感慨万千。正由于诗人的审美情感渗透着、交融着深郁的历史感,才使我们在艺术观照中,深深感受到民族和睦相处的珍贵和温馨。这种不义战争给匈奴与汉两个民族所共同带来的都是艰难和贫穷,只有各民族在相互尊重领十完整的基础上永远友好相处,开市互利,才有繁荣和幸福。这就是本诗议论所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

第二首

首两句“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末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折叠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陈陶 陈陶 陈陶(约812─888前)唐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于诗也颇有造诣。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曾漫游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详情

陇西行四首原文,陇西行四首翻译,陇西行四首赏析,陇西行四首阅读答案,出自陈陶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41330.html

诗词类别

陈陶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2020迅雷ios永久稳定版樱桃搜索 磁力天堂磁力下载请明星演出多少钱磁力狗 磁力 下载迅雷beta苹果版链接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