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作者:杜甫      朝代:
悲陈陶原文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拼音解读
mèng dōng shí jùn liáng jiā
xuè zuò chén táo zhōng shuǐ
kuàng tiān qīng zhàn shēng
wàn jūn tóng
qún guī lái xuè jiàn
réng chàng yǐn dōu shì
dōu rén huí miàn xiàng běi
gèng wàng guān jūn zhì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jùn)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野旷(kuàng)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tí),日夜更望官军至。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
1、余恕诚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悲陈陶翻译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展开

翻译: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悲陈陶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展开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折叠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十月二十一日,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非常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详情

悲陈陶原文,悲陈陶翻译,悲陈陶赏析,悲陈陶阅读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430.html

诗词类别

杜甫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中国男演员前100名娱乐圈有多脏真实案例迅雷5下载无限制版手机app播放器下载安装迅雷官网在线中国明星美女排行榜种子猫磁力搜索torrentkitty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