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

作者:杜牧      朝代:
河湟原文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河湟拼音解读
yuán zǎi xiàng gōng céng jiè zhù
xiàn zōng huáng liú shén
xuán jiàn guàn jiù dōng shì
gōng jiàn 西 xún
yáng suī róng
bái dān xīn jìn hàn chén
wéi yǒu liáng zhōu
liú chuán tiān xià xián ré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2-373
2、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113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0-661

元载相公曾借箸(zhù),宪宗皇帝亦留神。
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箸下弓剑。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闲人:闲散之人。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2-373
2、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113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0-661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用来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箸心边事,有经营的策略。杜牧用晁错来作比较,表现出对晁错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至于统治者,诗人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典故影射时事。元载、宪宗、张良、晁错、苏武等皆已作古,而其故事各具内涵。二是转折和对比。前四句在意思上即为两组转折,突出壮志难酬的历史遗憾;后四句是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这里的“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全诗寄寓了很深的讽刺含义。

这首诗的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而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虚字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表达出来,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显深沉,正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所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这首《河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张明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59-1060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河湟翻译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展开

翻译: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河湟赏析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用来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展开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用来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营的策略。杜牧用晁错来作比较,表现出对晁错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两联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至于统治者,诗人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显深沉,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折叠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作者介绍

杜牧 杜牧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详情

河湟原文,河湟翻译,河湟赏析,河湟阅读答案,出自杜牧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482.html

诗词类别

杜牧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有多少明星入驻头条BT樱桃磁力控制明星系统手机迅雷下载ios最新版本迅雷软件下载官网下载迪丽热巴双眼皮bt链接下载八佰电影迅雷下载1080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