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

作者:张养浩      朝代:
折桂令·中秋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拼音解读
lún fēi jìng shuí
zhào chè qián kūn
yìn tòu shān
líng líng
qiū kōng yín hàn
cháng qīng guāng gèng duō
jìn ài guì yǐng suō
lǎo gāo
wéi wèn cháng é
liáng yān yān
zuì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参考资料:
1、段颖龙主编.元曲三百首新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186.
2、关汉卿著;方青羽著.中侨彩图馆元曲三百首彩图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26.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líng)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suō)。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yān)恹,不醉如何?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银汉:天河。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参考资料:
1、段颖龙主编.元曲三百首新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186.
2、关汉卿著;方青羽著.中侨彩图馆元曲三百首彩图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26.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416-417.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折桂令·中秋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展开

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之后两句“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中间四句“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最后四句“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折叠

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作者介绍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武宗朝,入拜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被免职。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辞官归隐,此后屡召不赴。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治旱救灾。到官四月,劳瘁去世。追封滨国公,谥文忠。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散曲多写归隐生活,寄寓对…详情

折桂令·中秋原文,折桂令·中秋翻译,折桂令·中秋赏析,折桂令·中秋阅读答案,出自张养浩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1553.html

诗词类别

张养浩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种子猫磁力搜索torrentkittyios版手机迅雷旧版本明星叫什么东张艺谋上倪妮三天替代迅雷的手机下载软件唐人街探案3迅雷下载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