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司谏书

作者:欧阳修      朝代:北宋
与高司谏书原文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与高司谏书拼音解读
xiū dùn shǒu zài bài
bái jiàn xià mǒu nián shí shí
jiā suí zhōu
jiàn tiān shèng èr nián jìn shì bǎng
shǐ shí xià xìng míng
shì shí nián shǎo
wèi rén jiē
yòu yuǎn fāng
dàn wén jīn sòng shě rén xiōng
dào qīng zhèng tiān xiū shù rén zhě
wén xué yǒu míng
hào chēng rén
ér xià jiān
zhuó zhuó dào shuō zhě
xià zhī rén
hòu gèng shí nián
zài zhì jīng shī
xià wéi shǐ háng
rán yóu wèi xiá shí xià zhī miàn
dàn shí shí yǒu yǐn shī wèn xià zhī xián fǒu
ér shī shuō xià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zhèng zhí yǒu xué wèn
jūn rén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yóu zhī
zhèng zhí zhě
yǒu xué wèn zhě
néng biàn shì fēi
zhī jiē
yǒu néng biàn shì fēi zhī míng
yòu wéi yán shì zhī guān
ér yǎng
zhòng rén
shì guǒ xián zhě
shǐ 使 zhī
xià wéi jiàn guān lái
shǐ xiàng shí
kǎn rán zhèng
lùn qián shì shì
tīng
bāo biǎn shì fēi
miù shuō
chí biàn shì rén
shú ài zhī
suī xià zhēn jūn
shì wén xià zhī míng xiàng shí
fán shí yǒu nián ér sān zhī
jīn zhě tuī shí ér jiào zhī
rán hòu jué zhī xià fēi jūn
qián fàn wén biǎn guān hòu
xià xiàng jiàn ān dào jiā
xià qiào wén wéi rén
shǐ wén zhī
shì yán
jiàn shī
shuō xià shēn fēi wén suǒ wéi
rán hòu suí jué
wén píng shēng gāng zhèng hǎo xué tōng jīn
cháo yǒu běn
tiān xià suǒ gòng zhī
jīn yòu yán shì chù zǎi xiàng zuì
xià néng wéi biàn fēi
yòu wèi yǒu shí zhě zhī
suí suí ér zhī
wéi dāng chù
shì guài
rén zhī xìng
gāng guǒ nuò ruǎn
bǐng zhī tiān
miǎn qiáng
suī shèng rén néng rén zhī néng
jīn xià jiā yǒu lǎo
shēn guān wèi
hán ér
gǎn zǎi xiàng jìn xíng huò
nǎi yōng rén zhī cháng qíng
guò zuò cái jiàn guān ěr
suī cháo tíng jūn
jiāng mǐn xià zhī néng
ér néng
jīn nǎi rán
fǎn áng rán
le kuì wèi
biàn 便 huǐ xián wéi dāng chù
shù shì yán zhī guò
suǒ gǎn wéi
nǎi zhě zhī dǎi
zhì wén guò
jūn zhī zéi
qiě wén guǒ xián xié
sān nián lái
cóng chéng zhì qián háng yuán wài láng
zuò dài zhì
bèi wèn
jīn bān háng zhōng zhě
shì tiān zhòu yòng xián zhī rén
shǐ 使 tiān dài xián wéi xián
shì cōng míng yǒu suǒ wèi jìn
xià shēn wéi jiàn
nǎi ěr zhī guān
dāng zhòu yòng shí
wéi tiān biàn xián
fǎn
dài bài
rán hòu suí ér fēi zhī
ruò guǒ xián xié
jīn tiān zǎi xiàng zhú xián rén
xià yán
shì xià wén wéi xián
miǎn
wéi xián
miǎn
zuì zài ěr
hàn shā xiāo wàng zhī wáng zhāng
dāng shí zh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凭借着不可屈服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辨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虽然是我,也私下认为您大概是个真君子吧?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奇怪了。说起人的性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虽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从三、四年以来,从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员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时候,每天备作皇帝的顾问,如今同僚中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人。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假使天子把不贤之人当作贤人,那是聪明之中的疏忽。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他违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从前汉王朝杀害萧望之和王章,估计当时朝廷中的议论,必然不肯明确地说是杀了贤者。相反必然把石显、王凤说成是忠臣,而萧望之和王章作为不贤之人而遭受罪罚。如今您真把石显、王凤看作是忠臣吗?萧望之与王章真的不贤吗?当时也有谏官,他们必定不肯承认是害怕灾祸而不向天子进言,也必定会说萧望之、王章应该被杀而不值得提出意见的。如今您看,他们真的该杀吗?那是只可欺骗当时的人们,而不可欺骗后代的。如今您又想欺骗现在的人们,就不怕后代人的不可欺骗吗?何况现在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骗啊。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按照《春秋》的法则,对贤者要求详尽周全。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倘若您还认为希文不贤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那是朋党邪恶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让天子判定我的罪过而杀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应当被斥逐,这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啊。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

参考资料:
1、朱进国著.唐宋元明清书信选析:阳光出版社,2014.12:第53-60页
2、王水照著.唐宋散文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第116-120页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白司谏:即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时任右司谏。足下:古代同辈相称的敬词。天圣:宋仁宗的年号(—年)。接:交往。宋舍人兄弟:指宋庠、宋祁兄弟,安陆(今属湖北)人,均为北宋文学家。舍人,官名,在中书省掌制诰等事务。叶道卿:即叶清臣,字道卿,长洲(今江苏昊县)人,曾官翰林学士。郑天休:即郑戬,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吏部侍郎、枢密副使。得人:指录取到有才学的人。厕:参与。卓卓:优秀突出。更:经过。御史里行:宋朝以寄禄官阶低者为御史时,称里行。御史,掌管监察的官。尹师鲁:即尹洙,字师鲁。曾官起居舍人,后贬为筠州酒税。贤否:好坏。否,坏、恶。屈曲:摇摆。言事之官:指御史台、谏院等机构中的官员(御史、谏官),文中指御史。俯仰:指随人高下,没有主见。侃然正色:刚直严肃的样子。前世事:指前代的事。历历:清清楚楚。较:对照、考查。决:断然,确然。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范希文:即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死后谥“文正”。安道:即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时任集贤校理。本末:指临事知本末轻重。非辜:无辜,无罪。禀:承受。忤:触犯,违背。不才谏官:不称职的谏官。闵:同“悯”,可怜,同情。便毁:随意诋毁。不逮:不及。文:掩饰。贼:害虫,败类。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大理寺丞:中央司法机构的官员。前行员外郎:指吏部员外郎。前行,唐宋时六部分为前行、中行和后行三等,吏部属前行。待制:宋朝在各殿阁皆设待制之官,备皇帝顾问之用。班行:班次行列,文中指同僚。骤用:破格迅速提升。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汉宣帝时任太子太傅,后受宣帝遗诏辅佐幼主。王章:字仲卿,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成帝时为京兆尹,后因论帝舅大将军王风专权,被诬死于狱中。计:估计。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刘越:字子长,大名(今属河北)人。当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曹修古任御史知杂事,上书请太后还政,被贬兴化军。榜:通告。安道贬官:范仲淹遭贬后,余靖上言论救,被贬为监筠州酒税。师鲁待罪:尹洙也上疏,自列于范党,后亦遭贬。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区区:忠诚专一。朋邪之人:与坏人勾结之人。诛:处分、斥责。释然:明白的样子。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布:陈达。区区:自谦词,文中指微不足道的意见。不宣:不尽述了,旧时书信末尾常用的套语。

参考资料:
1、朱进国著.唐宋元明清书信选析:阳光出版社,2014.12:第53-60页
2、王水照著.唐宋散文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第116-120页

内容分析

该信由年少事写起,先说自己对高由闻名到识面,三次怀疑高的为人:一疑未必是个人才,二疑未必正直有学问,三疑未必真君子;然后联系高若讷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的结论,确立总的论点。接着为范仲淹辩护,对高若讷的为人进行剖析,而在揭露高趋炎附势的本相时先荡开两笔,一说人的刚果懦弱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二说身惜官位,不敢忤相,此乃庸人之常情。“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然后折回,指责高若讷现在毁范以为当黜,并以此为荣,文过饰非,“此君子之贼也”。先退后进,欲擒故纵,抨击更显厉害。继而又两路出击,严密推理,指出不管范仲淹贤还是不贤,对他过去的升迁和现在的贬斥,作为谏臣的高若讷都有责任:“太抵罪在默默尔。”后引历史事实,说明忠贤奸邪自有公论。再联系现实抬出当今圣上“进用谏臣,容纳言论”的牌子,批评高若讷不能直言的失职行为,并以非谏官的余靖、尹洙的仗义执言作衬托,怒斥他沉默不谏随人高下的可耻。最后又退一步,表示希望对方主持公道作“能一言者”,并说明如若不然,自己愿意将书公之于朝,甘愿承担获罪的严重后果。

在信中,作者驳斥高若讷对革新派范仲淹的诋毁诬蔑,鞭挞了高若讷趋炎附势的卑劣行径,斥责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并表示如果高若讷执迷不悟,坚持认为范仲淹当贬,那么就希望他“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一股浩然正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不计利害、维护改革、敢于直言的可贵精神。

艺术特色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开篇一段,作者以他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作者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作者坦言他从朋友那里对高司谏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很是可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断近乎有误,几乎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可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犀利,语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笔触激荡。

二、对比叙事,揭其真貌。与其说作者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不如说作者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作者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助纣为虐,令人激愤不平。作者以人之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自保,无可厚非;但如高司谏者却要“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层层推理,婉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

三、穷究其理,无可遁形。作者绵长的说理论证风格还表现在他能够将道理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深厚的笔力。他依理说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与超群的才能,并以此来反责高司谏:“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毁贤人以自高吗?”作者义正词严,理据充分,透辟深邃,具有论说家考据的风范。

参考资料:
1、朱进国著.唐宋元明清书信选析:阳光出版社,2014.12:第53-60页
2、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928页
背诵
叙事批判

相关翻译

写翻译

与高司谏书注释及译文

【注释】 ①司谏:即高若讷,字敏之,榆次人。司谏掌规谏讽谕,负责向皇帝提批评意见。足下:古人书信中对同辈的敬称。 ②随州:州治在今湖北省随县。欧阳修四岁丧父,叔父晔时任随州推官,修随母郑氏前往投靠,即落户于随州。 ③朱与人接:没有跟社会上的人接触交往。宋舍人兄弟:指宋庠、宋祁兄弟。宋庠后官至宰相,当时任起居舍人,故称二人为“舍人兄弟”。宋祁,官至工部尚书,后与欧阳修合修《新唐书》。叶道卿:即叶清臣,道卿为字,时任太常丞。他关心民生疾苦,不避权贵。郑天休,即郑戬,天休为字,后官至吏部侍郎、枢密副使。以上四人都是天圣二年与高若讷为同榜进士。…展开
【注释】

①司谏:即高若讷,字敏之,榆次人。司谏掌规谏讽谕,负责向皇帝提批评意见。足下:古人书信中对同辈的敬称。

②随州:州治在今湖北省随县。欧阳修四岁丧父,叔父晔时任随州推官,修随母郑氏前往投靠,即落户于随州。

③朱与人接:没有跟社会上的人接触交往。宋舍人兄弟:指宋庠、宋祁兄弟。宋庠后官至宰相,当时任起居舍人,故称二人为“舍人兄弟”。宋祁,官至工部尚书,后与欧阳修合修《新唐书》。叶道卿:即叶清臣,道卿为字,时任太常丞。他关心民生疾苦,不避权贵。郑天休,即郑戬,天休为字,后官至吏部侍郎、枢密副使。以上四人都是天圣二年与高若讷为同榜进士。

④厕其间:列名于诸人中间。

⑤更:经历。

⑥御史里行:唐宋时官名,高若讷在任司谏前,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里行。尹师鲁:即尹洙,师鲁为字,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欧阳修友善,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欧阳修称其“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古今。”(《尹师鲁墓志铭》)

⑦言事之官:即谏官。俯仰:不讲是非,随人进退。

⑧侃然正色:刚正严肃。

⑨疑:猜想。

⑩推其实迹而较之:考察实际行为,并跟你的言论相比较、相对照。

11、范希文:即范仲淹,希文为字,吴县(今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安道:即余靖,安道为字,曲江(今属广东)人,以直谏著名,时任右正言。因对范仲淹被贬事有看法,直言上谏,结果与尹洙、欧阳修同时被贬。后官至工邵尚书。诋诮:诽诱讽刺。

12、本末:本指树木的根与梢,此处喻能分清主次。

13、非辜:无罪。

14、不才:不称职。

15、闵:同悯,怜悯,同情,原谅。

16、毁:诋毁,攻击。

17、不逮:不如,不及。文:文饰、掩盖。贼:败类。

18、大理寺丞:司法官。前行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待制:皇帝的顾问称天章阁待制。据《范文正公集·年谱》载:范仲淹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至六年为大理寺丞,景祐二年(1035)提升为尚书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十余年内共升了十五阶,可见其贤能超群。

19、作待制日:景祐二年二月范由苏州知府升迁为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同年十一月,因言事为吕夷简所忌,调任开封知府。

20、班行:指同一朝臣的班次、行列,即同僚。

21、耳目之官:谏官为皇帝的耳目,因其负责监督、纠察官吏。

22、忤意:违背个人意志。

23、萧望之:字长倩,山东兰陵人,汉宣帝时任太子太傅,元帝时任宰相,颇有政绩,因反对宦官专政,被弘恭、石显诬陷下狱,鸩杀。王章,字仲卿,钜平人,汉元帝时任左曹中郎将,因反对石显而被罢官;成帝时任谏议大夫、京兆尹,因反对外戚王凤专权,被害死于狱中。

24、今皇帝:指宋仁宗赵祯。

25、曹修古:字述之,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尚书刑部员外郎。宋仁宗初即位时,刘太后临朝,权幸用事,因劾奏太后被贬官后卒。仁宗亲政,“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宋史》本传)。刘越:字子长,官至秘书丞,亦因触犯刘太后而被贬,仁宗亲政时,刘已死,追赠右司谏,赐其家钱十万。孔道辅:字原鲁,山东曲阜人,官至御史中丞,与范仲淹一起谏阻废郭皇后被贬,至景祐二年(1035)起用为龙图阁直学士。

26、“前日”句:《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载:“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港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实际是采用强制手段,封住百官之口。

27、安道贬官;余靖因反对贬谪范仲淹而由集贤校理贬为筠州酒税。

28、他人:指余靖等。

29、“《春秋》”二句:《春秋》笔法,责备贤者很严。

30、区区:此处是诚恳的意思。

31、朋邪之人:跟奸邪小人结为朋党的人。

32、一效:一桩功劳。

33、不尽所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区区:此处是自谦词,即微不足道的意见。

34、伏惟:敬词,意为俯伏而思。幸察;希望能体察。

35、不宣:古人书信结束时的套语,即言不尽意,多用于平辈。

【译文】

我叩头致敬向司谏足下陈述自己的意见。我十七岁时,家住在随州,看到天圣二年的进士及第榜,方才知道您的姓名。那时,我年纪轻,没有跟社会上的人接触交往,又居住在离京城很远的地方,只听说宋舍人兄弟和叶道卿、郑天休等几个人,因为文章好而大有名声,所以人们认为那年考试真正得了人才。但是,您虽列名于诸人中间,却独独没有卓异而值得称道的成绩;我固然产生怀疑,不知您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

这以后的十一年间,我曾两次到达京城。您已经当上御史里行,但我尚未有机会见您一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是否贤良。而尹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有君子修养的人啊。

但我还是怀疑。那正真的人,是不可屈服的;那有学问的人,是必定能明辨是非的。凭借不可屈服的气节,又有能辨清是非的聪明,并担任谏官,却不讲是非,随人进退,常默默不言,和一般人没有区别,这难道果真是个贤人吗?这不能让我不怀疑啊。

自从您担任谏官以来,我才开始认识您。您刚正严肃,论述前代的事情,清清楚楚,十分动听,褒扬对的,贬斥错的,毫无谬误。啊!把这种言论向大家公布,谁能不爱慕呢?即使是我,也曾猜想您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呢。

这就是说,我从听到您的名字到跟您相识,前后共十四年,曾三度怀疑过。现今,考察实际行为,并跟你的言论相比较、相对照,然后可以知道您决不是一个君子。

前几天,范希文被贬官后,我和您在余安道家中见面,您诽谤讽刺范希文的为人。我刚听到这些话时,怀疑是开玩笑的话,等到见到尹师鲁后,他也说您非常反对范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的怀疑才根本解决。范希文平时性情刚正,好学不倦,博通古今,他在朝办事能分清主次,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评论政事触犯宰相而得了罪。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畏惧有识之士责备自己,便跟着别人诽谤诋毁他,认为应当贬谪这就太奇怪了。

人的性格,有的刚毅果断,有的庸懦软弱,这是承受着先天的秉赋,不能勉强(硬使其改变的);即使是圣人也不拿别人根本不能办的事来责令他一定要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己又爱惜官位,惧怕饥寒而顾恋利禄,不敢碰一碰宰相而惟恐引来刑罚灾祸,这也是一般庸人的常情。(您如此做),不过是当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即使朝廷上的君子们,也会怜悯原谅您是不能做,而决不会责令您必定要去办这种根本不能办的事。可是如今您却不是这种情况,反而昂然气盛,自呜得意,一点也没有惭愧和畏惧的心情,并且任意诋毁范希文贤良的品德,认为应当贬谪;大概是为了掩饰自己不能直言进谏的过错吧。有力量而不敢去做,这连一般愚庸之人都赶不上;却运用小聪明来文饰自己的过错,这真是君子申的败类啊。

况且,范希文果真不贤良吗?近三四年来,他从大理寺丞升迁为吏部员外郎;他担任天章阁待制时,每天当皇帝顾问便于皇帝谘询.现在同僚中没有能跟他相比的。难道是天子突然重用不贤的人吗?如天子把不贤的人当做贤良的人,是你们未能尽到使天子耳目聪明的责任。您身为司谏官,是天子的耳目之官,当他突然受重用时,为什么不进一次言向天子辨明他是不贤的,反而默默地一言不发,等到他失败了,然后才跟随别人来诽谤他呢?

如果范希文果真是贤良的,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违背自己的意志而驱逐贤人,您不应该不讲话。如此看来,那么您认为范希文贤良,也免不了受责备;您认为他不贤,也免不了受责备。大约您的罪过就在于一直沉默不言啊。

从前,汉朝曾杀害萧望之和王章,估计当时的议论,必然不肯公开承认是杀害贤臣,而且一定将(杀害萧、王二人的)石显、王凤当作忠臣,认为萧望之和王章是由予不贤而被定罪的。现在,您看石显、王凤果真是忠臣吗?萧望之和王章果真不是贤臣吗?当时也有谏官,必然不肯说自己由于畏惧灾祸而不敢进谏,也必然会说萧、王该杀而不值得进谏。现在,您看萧、王果真该杀吗?这只能欺骗当时的人,而决不能欺骗后世的人啊。如今,您又想欺骗现在的人,却不害怕后世的人是不能欺骗的吗?何况,现在的人也决不可欺啊!

我以为当今的皇帝即位以来,选拔任用谏官,容纳各种议论和意见,像曹修古和刘越虽然死了还受到表彰奖励;当今的范希文和孔道辅也都是从谏官的位子上提拔上来的。您有幸生在这种时代,遇上能如此虚心纳谏的圣明君主,还不敢讲话,这是为什么呢?前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堂上张榜公布范希文的朋党,警告百官不能越职议论此事,这样看来,能讲话的只有谏官了。

如果您又不讲话,这样天下就没有能讲话的人了。(古诗百科)您身处谏官之位而不讲话,就应当离开这个职位,不要妨碍能担任这个职位的其他人啊。昨天,余安道因议论此事被贬官,尹师鲁也因此事在待罪等候处理,您倒还能厚着脸皮见士大夫,进出朝廷号称谏官,这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叫做羞耻的事情了!所可惜的是,圣朝发生重要政事,谏官不(挺身而出)讲话,反而叫其他人讲话,将来写在历史书上,以后成为朝廷的耻辱,就是由于您的缘故啊。

《春秋》笔法,对贤者的责备是很严的。现在我仍然诚恳地希望您出来讲话,是不忍心便与您断绝关系,而不以贤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您。如果您依然认为范希文不贤而应当驱逐,那么我今天这样说,就是跟奸邪小人结为朋党的人了。您可以直接把这封信交到朝堂上去,让朝廷指正我的罪名而诛杀我,使天下的人都明白地知道范希文应当被驱逐,那倒也是谏官的一桩功劳呢。

前天,您在余安道家中,叫我前去讨论范希文的事,当时在坐有其他客人,我不能尽情发表看法,所以写此信陈述微不足道的意见,敬希体察,言不尽意。欧阳修多多拜上。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与高司谏书赏析

《与高司谏书》一文,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开篇一段,欧阳修以他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欧阳修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欧阳修坦言他从朋友那里对高司谏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岂可不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断近乎有误,几乎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可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不可谓不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层层蓄势,反话正说,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展开

《与高司谏书》一文,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开篇一段,欧阳修以他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欧阳修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欧阳修坦言他从朋友那里对高司谏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岂可不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断近乎有误,几乎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可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不可谓不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层层蓄势,反话正说,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

二、对比叙事,戳其贼貌。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不如说欧阳修在心底潜隐着“猩猩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欧阳修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推波助澜,助纣为虐,更令人激愤不平。欧阳修以人之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自保,无可厚非;但卑鄙如高司谏者,却要“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欧文层层推理,婉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历历分明。作者在文中活画出高司谏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和贼貌。

三、穷究其理,无可遁形。欧阳修绵长深厚的说理论证风格还表现在他能够将道理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出奇崛笔力。他依理说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与超群的才具,并以此来反责高司谏:“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毁贤人以自高吗?”欧阳修义正词严,理据充分,透辟深邃,极尽论说家义理、考据风范,让对方无可遁形,真相毕露。

这篇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正直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文正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茧,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从语言风格上讲,欧阳修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他的喜怒爱憎情感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

折叠

创作背景

《与高司谏书》作于景祐三年(1036年)。当时主张改革政治的范仲淹因批评弊政,与宰相吕夷简发生冲突。范仲淹由此被贬饶州知州。这时候,身为谏官的高若讷,面对范仲淹被贬的错误处置,非但不谏,反而落井下石。作者对此非分不满,于是写下这封信给高若讷。

作者介绍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颖州。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详情

与高司谏书原文,与高司谏书翻译,与高司谏书赏析,与高司谏书阅读答案,出自欧阳修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451.html

诗词类别

欧阳修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明星美女明星代言费bt资源库明星陪夜名单妖夜慌踪迅雷下载日本最漂亮的女明星王一博个人资料手机迅雷安装下载明星排名大全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