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 其三

作者:李白      朝代:
古风 其三原文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 其三拼音解读
qín huáng sǎo liù
shì xióng zāi
huī jiàn jué yún
zhū hóu jìn 西 lái
míng duàn tiān
luè jià qún cái
shōu bīng zhù jīn rén
hán zhèng dōng kāi
míng gōng huì lǐng
chěng wàng láng tái
xíng shí wàn
shān wēi
shàng cǎi yào
máng rán shǐ 使 xīn āi
lián shè hǎi
zhǎng jīng zhèng cuī wéi
é xiàng yuè
yáng pēn yún léi
quán liè qīng tiān
yóu péng lái
shì zǎi qín
lóu chuán shí huí
dàn jiàn sān quán xià
jīn guān zàng hán hu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始皇横扫天下,虎视耽耽,何等威武!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他挥剑上决浮云,威视四海,六国的诸侯皆西向朝秦来降。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他英明天纵,有驾驭群才的雄才大略。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他收天下之兵器,铸为金人十二,函谷关从此便可向东方敞开,任人出入。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他登上会稽山立石铭功,站在琅邪台上极目眺望东海。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他还起用七十万刑徒,为他在骊山大造陵寝。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又使人入海求不死之药,其迷信愚昧,使人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在东海上秦始皇亲自用连弩射海鱼,那长鲸体积庞大。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额鼻像五岳那么高,游动起来扬波激涛,喷气如云,声响如雷。

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但是,有这条大鲸鱼的鳍遮挡着,怎么能看得见蓬莱山呢?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徐福载着童男童女,他的楼船何时才能回来?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但只见秦始皇的金棺装着他的寒骨,已葬入了骊山陵窟三重黄泉户下。

六合:天地四方,概指天下。

崔嵬:高大貌。

鬐鬣(qí liè):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背诵
抒怀历史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古风 其三赏析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后段十二句,根据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展开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后段十二句,根据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折叠

古风 其三注释

【决浮云】。常用以形容宝剑之威力。《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絶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唐李白《古风》之三:“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亦省作“决云”。唐卢纶《难绾刀子歌》:“轻冰薄玉状不分,一尺寒光堪决云。”【琅邪台】琊臺”。1.台名。越王勾践观台,在琅邪故城东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臺下。”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臺,越王句践观臺也。臺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吴越春秋》云:‘越王句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臺以望东海……’即句践起臺处。”南朝齐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东限琅邪臺,西距孟诸陆。”2.台名。在山东琅玡山上。秦始皇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琅邪臺,立石刻,颂秦德。”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琅邪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始皇立层臺於山上,谓之琅邪臺,孤立众山之上。”唐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臺。”3.指秦“琅邪台刻石”。费砚《抚印宗派绝句》之三:“完白山人书秦碑,刓印直是琅琊臺。”…展开

上也是以讽喻为多,缺少雅的内容。所以他的这一组诗,不托名雅而是托名于风诗,又取前人“拟古”“古意”之意,题为“古风”。

李白以“古风”标题,标志着他对初唐以来的复古诗学的一种深化:初唐诸家如杜审言、李峤等由晋宋夷雅之体入手,以补救齐梁之绝俗,陈子昂、张九龄则上溯汉魏,提倡风骨;盛唐诸家,大倡建安风骨,并时诸人如王维、孟浩然,俱从学习建安体入手。李白在前述诸家复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溯风骚及汉乐府歌诗,体制更加自由,意趣更加奔放,荡尽齐梁遗风。这一点李阳冰《草堂集序》已经指出:“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卢黄门云:陈拾遗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齐梁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又《本事诗》载:“李白才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这虽然不一定是李白的原话,但的确符合李白的诗歌见解,也有可能是从《古风》其一概括出来的。可见李白的复古,并非简单地追效陈子昂、张九龄等人,也非简单地附会诸家高倡建安体的流行风气,而是更加上溯风骚,糠秕百家,以完全荡尽齐梁宫掖之风为己任。这正是李白将这一组诗取名“古风”的原因。

《古风五十九首》在内容上具有一种统一性,明代朱谏《李诗选注》对此概括得比较全面。“世道之治乱”是这组诗的总纲。李白自言“颇穷理乱情”,可见这是平生经世学问之所长。所谓“世道之治乱”,是指三代以下春秋战国以来的治乱之情,兼及李白当代的政道舆情,侧重于刺乱。这是《古风五十九首》的基本主题。

折叠

创作背景

李白集中总题为“古风”的五十九首诗,在编排上并无次第。这五十九首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确定的是其二《蟾蜍薄太清》为伤王皇后被废为庶人之事,此事在开元十二年(724),则此诗应该是作于开元十二年之后。其四《凤飞九千仞》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诗人在秋浦时期。其十九《西上莲花山》作于至德元载(756)诗人由梁宋奔玉华山时。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作于开元十八年(730)诗人入长安时。这组诗中最晩的作品,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为乾元二年(759)所作的其五十八《我行巫山渚》、其五十九《恻恻泣路歧》。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详情

古风 其三原文,古风 其三翻译,古风 其三赏析,古风 其三阅读答案,出自李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28005.html

诗词类别

李白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5.8手机版 下载迅雷6手机版磁力搜索引擎 -磁力天堂迅雷下载电影天堂种子资源中国明星粉丝排行榜2020年女明星人气排行榜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