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仙游观

作者:佚名      朝代:
同题仙游观原文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同题仙游观拼音解读
xiān tái xià jiàn chéng lóu
fēng xiǔ 宿 shōu
shān yáo lián qín shù wǎn
zhēn shēng jìn bào hàn gōng qiū
shū sōng yǐng luò kōng tán jìng
cǎo xiāng xián xiǎo dòng yōu
yòng bié xún fāng wài
rén jiān yǒu dān qi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同题仙游观译文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山色空,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展开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山色空,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同题仙游观赏析

本诗乃咏道诗歌中的传世名篇,作者是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诗体为七言律诗。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纪游之作,但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道教文化的理解。  据不同版本,诗题或作《题仙游观》,那样其内容更好理解,就是纪写游览仙游观后的观感;“同题”,基本内容不变,只是表达上略有区别,意谓诗作乃是同游人所作题咏诗中的一首。据原题可知,当时写诗的并非作者一人,只是同行者有哪些,所作诗如何,均已不可考见而已。因此,不妨径自把它看作《题仙游观》之作。  仙游观,在河南嵩山下。初唐时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当地的逍遥谷,唐高宗李治对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遥谷口修筑仙游门,在谷中修筑道观,此即仙游观的由来。唐代皇帝特别推崇道教,形成民间也信奉道教的风尚,再加上仙游观离东都洛阳很近,因而游赏者极多。作者未能免俗,也要到皇帝敕建的道观游赏题诗,但其题诗内容却表现出超群的清醒,与寻常的顶礼膜拜之作大异其趣,但又切合所咏对象的特征,所以传为同类作品的翘楚,很受历代文人重视。  本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乔亿《大历诗略》称赞它:“诗格平正忽湔,去佻小之习。”平正忽湔,就是守正持平,不作雕饰;去佻小之习,就是去除轻佻局促的弊端。这说明本诗不弄花巧的写作特点,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吴烶《唐诗选胜直解》更具体指出:“此篇全是赋体,首句出题,后写观中之景。”进一步点明本诗紧扣本题写作的手法和层次。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一联说:“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写的是初人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仙台”,高处的观景台。“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典出《史记武帝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仙人。”这里借指道观的建筑物。“风物凄凄”,不仅实指风雨冲洗后的道观景象,更喻指岁月风云使景物增添的迷蒙色彩。“宿雨收”,昨夜就下着的雨刚刚停了下来。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准确地把握了此联的内容,评述说:“既登山以后,未人观以前,所见所闻如此。风物凄清,已隐然有个‘晚’字、‘秋’字在内,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需要说明的是,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第二联说:“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这一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吴瑞荣《唐诗笺要》即极力赞赏此联:“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匀称,格意又不犯重,甚妙。”意思是说,这两句诗很好地承接了前两句的意旨,继续描写观外景象,却又不与前文重复,使诗意有所递进,的确很高妙。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第三联说:“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此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隋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管又清《白话唐诗三百首》评析全诗时说它:“描绘了观外高远开阔的景象,观内寂静清幽的景色。对习静向道表示钦慕之情。”虽非仅对本联解说,但其见解比较可取。评点大师金圣叹则对本联直接作解说:“读此五、六两句,便胜读全部道经,不谓先生眼光至此!”(《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第四联说:“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此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方外,指人世之外的神奇世界,即神仙所住之处;丹丘,亦为仙境。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意思是说,何必到远处去寻找仙境呢?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想一想此地的名称一“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所以前人颇称赞此联的精确,朱宝莹编《诗式》评述说:“落句两句如一句。上句略作开势,下句合而意义愈显愈深,盖谓人间自有妙境,何用托之于仙!”胡本渊《唐诗近体》亦断言:“收合仙游意。”  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本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读来十分顺畅。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有的注本认为诗中的仙游观不在河南嵩山,而在长安附近的周至县。但不论所咏道观坐落何地,诗作的生命体验并无不同。  更有一点应当交代,那就是日本仙台市的命名,正与此诗相关。高士华《(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记述说:“仙台的名字也是从中国来的。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翊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的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  第一联说:“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写的是初人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仙台”,高处的观景台。“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典出《史记武帝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仙人。”这里借指道观的建筑物。“风物凄凄”,不仅实指风雨冲洗后的道观景象,更喻指岁月风云使景物增添的迷蒙色彩。“宿雨收”,昨夜就下着的雨刚刚停了下来。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准确地把握了此联的内容,评述说:“既登山以后,未人观以前,所见所闻如此。风物凄清,已隐然有个‘晚’字、‘秋’字在内,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需要说明的是,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第二联说:“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这一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吴瑞荣《唐诗笺要》即极力赞赏此联:“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匀称,格意又不犯重,甚妙。”意思是说,这两句诗很好地承接了前两句的意旨,继续描写观外景象,却又不与前文重复,使诗意有所递进,的确很高妙。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第三联说:“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此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隋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管又清《白话唐诗三百首》评析全诗时说它:“描绘了观外高远开阔的景象,观内寂静清幽的景色。对习静向道表示钦慕之情。”虽非仅对本联解说,但其见解比较可取。评点大师金圣叹则对本联直接作解说:“读此五、六两句,便胜读全部道经,不谓先生眼光至此!”(《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第四联说:“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此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方外,指人世之外的神奇世界,即神仙所住之处;丹丘,亦为仙境。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意思是说,何必到远处去寻找仙境呢?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想一想此地的名称一“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所以前人颇称赞此联的精确,朱宝莹编《诗式》评述说:“落句两句如一句。上句略作开势,下句合而意义愈显愈深,盖谓人间自有妙境,何用托之于仙!”胡本渊《唐诗近体》亦断言:“收合仙游意。”  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本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读来十分顺畅。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有的注本认为诗中的仙游观不在河南嵩山,而在长安附近的周至县。但不论所咏道观坐落何地,诗作的生命体验并无不同。  更有一点应当交代,那就是日本仙台市的命名,正与此诗相关。高士华《(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记述说:“仙台的名字也是从中国来的。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翊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的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展开
本诗乃咏道诗歌中的传世名篇,作者是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诗体为七言律诗。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纪游之作,但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道教文化的理解。  据不同版本,诗题或作《题仙游观》,那样其内容更好理解,就是纪写游览仙游观后的观感;“同题”,基本内容不变,只是表达上略有区别,意谓诗作乃是同游人所作题咏诗中的一首。据原题可知,当时写诗的并非作者一人,只是同行者有哪些,所作诗如何,均已不可考见而已。因此,不妨径自把它看作《题仙游观》之作。  仙游观,在河南嵩山下。初唐时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当地的逍遥谷,唐高宗李治对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遥谷口修筑仙游门,在谷中修筑道观,此即仙游观的由来。唐代皇帝特别推崇道教,形成民间也信奉道教的风尚,再加上仙游观离东都洛阳很近,因而游赏者极多。作者未能免俗,也要到皇帝敕建的道观游赏题诗,但其题诗内容却表现出超群的清醒,与寻常的顶礼膜拜之作大异其趣,但又切合所咏对象的特征,所以传为同类作品的翘楚,很受历代文人重视。  本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乔亿《大历诗略》称赞它:“诗格平正忽湔,去佻小之习。”平正忽湔,就是守正持平,不作雕饰;去佻小之习,就是去除轻佻局促的弊端。这说明本诗不弄花巧的写作特点,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吴烶《唐诗选胜直解》更具体指出:“此篇全是赋体,首句出题,后写观中之景。”进一步点明本诗紧扣本题写作的手法和层次。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一联说:“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写的是初人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仙台”,高处的观景台。“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典出《史记武帝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仙人。”这里借指道观的建筑物。“风物凄凄”,不仅实指风雨冲洗后的道观景象,更喻指岁月风云使景物增添的迷蒙色彩。“宿雨收”,昨夜就下着的雨刚刚停了下来。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准确地把握了此联的内容,评述说:“既登山以后,未人观以前,所见所闻如此。风物凄清,已隐然有个‘晚’字、‘秋’字在内,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需要说明的是,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第二联说:“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这一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吴瑞荣《唐诗笺要》即极力赞赏此联:“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匀称,格意又不犯重,甚妙。”意思是说,这两句诗很好地承接了前两句的意旨,继续描写观外景象,却又不与前文重复,使诗意有所递进,的确很高妙。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第三联说:“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此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隋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管又清《白话唐诗三百首》评析全诗时说它:“描绘了观外高远开阔的景象,观内寂静清幽的景色。对习静向道表示钦慕之情。”虽非仅对本联解说,但其见解比较可取。评点大师金圣叹则对本联直接作解说:“读此五、六两句,便胜读全部道经,不谓先生眼光至此!”(《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第四联说:“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此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方外,指人世之外的神奇世界,即神仙所住之处;丹丘,亦为仙境。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意思是说,何必到远处去寻找仙境呢?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想一想此地的名称一“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所以前人颇称赞此联的精确,朱宝莹编《诗式》评述说:“落句两句如一句。上句略作开势,下句合而意义愈显愈深,盖谓人间自有妙境,何用托之于仙!”胡本渊《唐诗近体》亦断言:“收合仙游意。”  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本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读来十分顺畅。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有的注本认为诗中的仙游观不在河南嵩山,而在长安附近的周至县。但不论所咏道观坐落何地,诗作的生命体验并无不同。  更有一点应当交代,那就是日本仙台市的命名,正与此诗相关。高士华《(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记述说:“仙台的名字也是从中国来的。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翊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的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  第一联说:“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写的是初人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仙台”,高处的观景台。“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典出《史记武帝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仙人。”这里借指道观的建筑物。“风物凄凄”,不仅实指风雨冲洗后的道观景象,更喻指岁月风云使景物增添的迷蒙色彩。“宿雨收”,昨夜就下着的雨刚刚停了下来。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准确地把握了此联的内容,评述说:“既登山以后,未人观以前,所见所闻如此。风物凄清,已隐然有个‘晚’字、‘秋’字在内,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需要说明的是,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第二联说:“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这一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吴瑞荣《唐诗笺要》即极力赞赏此联:“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匀称,格意又不犯重,甚妙。”意思是说,这两句诗很好地承接了前两句的意旨,继续描写观外景象,却又不与前文重复,使诗意有所递进,的确很高妙。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第三联说:“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此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隋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管又清《白话唐诗三百首》评析全诗时说它:“描绘了观外高远开阔的景象,观内寂静清幽的景色。对习静向道表示钦慕之情。”虽非仅对本联解说,但其见解比较可取。评点大师金圣叹则对本联直接作解说:“读此五、六两句,便胜读全部道经,不谓先生眼光至此!”(《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第四联说:“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此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方外,指人世之外的神奇世界,即神仙所住之处;丹丘,亦为仙境。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意思是说,何必到远处去寻找仙境呢?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想一想此地的名称一“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所以前人颇称赞此联的精确,朱宝莹编《诗式》评述说:“落句两句如一句。上句略作开势,下句合而意义愈显愈深,盖谓人间自有妙境,何用托之于仙!”胡本渊《唐诗近体》亦断言:“收合仙游意。”  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本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读来十分顺畅。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有的注本认为诗中的仙游观不在河南嵩山,而在长安附近的周至县。但不论所咏道观坐落何地,诗作的生命体验并无不同。  更有一点应当交代,那就是日本仙台市的命名,正与此诗相关。高士华《(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记述说:“仙台的名字也是从中国来的。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翊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的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折叠

同题仙游观注释

①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②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③宿雨:隔宿的雨。  ④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⑤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⑥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展开
①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②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③宿雨:隔宿的雨。  ④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⑤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⑥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折叠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佚名 佚名详情

同题仙游观原文,同题仙游观翻译,同题仙游观赏析,同题仙游观阅读答案,出自佚名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28764.html

诗词类别

佚名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BT磁力屋磁力猫app迅雷天堂迅雷下载ios 版本2019迅雷内测版ios下载地址迅雷电影在线看完整版快看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