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山月

作者:文同      朝代:北宋
新晴山月原文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荷池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新晴山月拼音解读
gāo sōng lòu shū yuè
luò yǐng huà
pái huái ài xià
jiǔ néng mèi
qiè fēng chí juàn
bìng shān guǒ zhuì
shuí bàn yín
mǎn lín luò wě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稀疏的月光透进了高耸的松林,松影投在地面,宛如一幅水墨画。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我在林中月光下徘徊,被这夜景深深地迷住了,夜深了,还丝毫没有睡意。

怯风荷池卷,病雨山果坠。
小池塘的荷花似乎对风感到害怕,卷起了肥大的绿叶;山果遭受雨的摧残,不时地摇落在地上。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有谁能陪伴我苦苦地吟诗?只有满林的络纬,不住地啼唱。

疏月:稀疏的月光。

画地:松树在地下的投影。

及:到了,一作“夜”。

荷卷:水池中的荷叶怕风吹而卷起。

果坠:树上的果子被雨伤害而坠落。

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新晴山月

展开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融为一体,写景虽笔墨无奇但内容丰富,使人如身临其中。

前四句“高松漏疏月”至“及久不能寐”,诗从题中“月”入笔,说高大的青松的枝叶中,漏下了稀疏的月光,月光洒在林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黑白相间的画,诗人在林中欣赏夜景,留恋徘徊,不肯离去,毫无睡意。这四句,形象地写出了林中月景,表现了诗人对月景的赏鉴。“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宛如一幅素描,有立体形象,有平面图案,再现了山林中特有的夜色。一个“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的树阴的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画地”二字,将林间月影刻绘得入木三分。月、影、人通过这四句二十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如此清幽绝俗,空明澄净的世界。

五六句“怯风荷池卷,病雨山果坠。”写徘徊林中月下所见,关合到诗题“新晴”。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与历来诗人们专意所写的静夜中偶然的一声鸟鸣、滴答的露珠一样,都起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

末两句“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与上半四句的一味冷寂成为鲜明的对比。

全诗二句写景,二句写情,景情相间,融和自然。写景时用极细微的笔墨,包融丰富的内容,使人如身临目睹;写情时用疏笔直写,不加任何藻饰,自然逼真。

折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宋诗钞》,宋代中国诗歌总集。包括《宋诗钞初集》、宋诗钞补》两种。仅编成《宋诗钞初集》一百零六卷,清代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选。《宋诗钞补》,清代管庭芬钞、蒋光煦编。

作者介绍

文同 文同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历官邛州等地方官,颇有政绩。元丰初,以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知湖州,赴任途中卒于宛丘驿,人称“文湖州”。他善诗文书画,以绘画成就最高,尤擅画墨竹。他是苏轼表兄,亦为知己,常相唱和。其诗风格与孟浩然、韦应物相近,质朴无华,常把描写自…详情

新晴山月原文,新晴山月翻译,新晴山月赏析,新晴山月阅读答案,出自文同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34835.html

诗词类别

文同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官方下载正式版bt盒子种子搜索神器bt天堂网BT在线bt链接磁力下载迅雷旧版下载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