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促织原文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促织拼音解读
shēng néng qiǎn rén chóu
zhōng shēng shēng xiǎo wèi xiū
jiě sāo rén zhī
qiáng lái chū kǒu qi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你鸣叫一声,能使一人发愁,你从夜到明,声声鸣个不休。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你不会缫丝,又不替人纺织,却强横地出口,催人赶制衣衫。

遣:致使。终夕:通宵,整夜。解:懂得,了解。缫丝:就是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强:强横、无理。衣裘:此指官府及富绅之家所用的豪华衣衫。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促织

展开

而该诗同是写织妇的苦难,却独出机杼,以咏物诗溢之,由蟋蟀而及人,写出织妇们内心的悲苦,精神的压抑,一切具体的辛劳艰难都尽寓于一个“愁”字当中,特别是三、四句,对促织的怨怪,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好似满腔的积郁怨愤再也抑制不住,一下子进发出来,一吐为快,很有力度。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头二句写蟋蟀的鸣声,偏重于人物的内心感受,重点落在一个“愁”字上。“一声”“一愁”写愁之切,“终夕”而“声声”写愁之深,第一句起得平,第二句承得缓,皆写蟋蟀之鸣,亦即反复在写愁的深切实在,难以排遣。“声声”这一叠字表现了愁的无可奈何,无法解脱。蟋蟀是草中小虫,难以咏状写生,写蟋蟀而写其声,这是一般的写法,但这里作者由声而及人,突出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愁”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愁是人的愁,而愁又由声而起,作者把蟋蟀和听蟋蟀的人并写,互相体证,以突出“愁”这一主旨。

促织声声,终夕不休,致使诗人愁肠百结,辗转反侧,就蛩鸣而浮想联翩,于是便有了后两句出人意表的议论: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其实,妇女缫丝、织布,制衣,是按季节操作的,用不着寒蛩呜叫来催促。特别是那些贫寒人家,促织的呜叫,更使他们悲愁,因为他们已无力缫丝织布。该诗由物及人,表现对无力缫丝的贫家的同情。其言外之意,是借咏促织而讽刺现实生活中那些“饱汉不知饿汉饥”,只会动口而不会动手的人,实现了作者“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诚斋诗话》)的艺术创作主张。

蟋蟀的鸣叫与人的织衣制裘本不相涉,该诗托物以伸意,由促织而及织妇,这一联想是通过谐音双关完成的。促织,本是一个连绵词,作者却故意裂字析义,化用成“促人织衣”之意,一语双关。又把二字巧妙地安置在三、四句中,使人悄然莫觉,浑然天成。全诗句句写蟋蟀,实句句写“促”与“织”,道织妇之苦而无一字明言,真正做到了“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诗的三、四句是故设反嗔,一声声蟋蟀鸣叫竞成了蛮横催衣促裘的声音,把蟋蟀的鸣叫人格化了,出了意外又让人心领神会,具有一种不露声色的诮皮、幽默、体现了诚斋诗“通灵活脱”的特点。

折叠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时作者在常州任上。耕者不得食,织者不得衣,瓦者不得居,是中唐新乐府以来较为普遍的主题,反映织妇的苦难,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详情

促织原文,促织翻译,促织赏析,促织阅读答案,出自杨万里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66419.html

诗词类别

杨万里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beta苹果版链接女明星人气榜单2020控制明星系统迅雷下载下载下载迅雷下载是免费的吗明星的名字torrentkitty磁力猫万能搜索最佳磁力引擎磁力天堂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