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酬刘柴桑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和陶酬刘柴桑原文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和陶酬刘柴桑拼音解读
hóng shǔ
yuǎn chā qiáng zhōu
qiě fàng yōu lán chūn
zhēng shuāng qiū
qióng dōng chū wèng àng
lěi luò shèng nóng chóu
shàng bái yán
néng guò
bǎo wàng shān
shǎo yó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红薯:北宋时的一种山药,并非今天所见的红薯。因为红薯是明朝时才传入中国的。当时的“红薯”叫“薯蓣”或“藷蓣”,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茎蔓可长达三米以上,种在墙脚让它沿支架攀缘而上。它的茎部叶腋间会生出球形块茎,专称零余子,又名山药蛋。这零余子可以食用,也可以象种子那样供繁殖之用。地下的肉质块根,是主要供食用或药用。山药是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 紫芽:双凤芋艿,又名紫芋,紫梗芋艿,属天南星科芋属。其特点是形状腰圆,皮黑毛多,紫芽紫梗,肉色白净,软滑香美,酥而不腻,为蔬菜中之佳品。 幽兰春:喻山药和紫芽开花时放出类似幽兰的香气,因是夏天开放,所以说不与秋菊争霜。 瓮盎:两种肚大口小的陶瓷制品,当为收藏山药和紫芋产品的器具。东汉杨孚《异物志》说:“儋耳夷……食薯,纺织为业。”西晋稽含《南方草木状》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圌(chuán,盛粮器具)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苏诗储藏作为冬天食品的应是这种“薯粮”。 磊落句:此处指收获比农民耕种的田地还多。畴,chóu,已耕作的田地。 玉延:苏轼自注:“淇上出山药,一名玉延。”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薯蓣》:“薯蓣生于山者,名山药。秦楚之间名玉延。” 马少游:马少游,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劝马援不要为功名所累,说:“人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马援则战功显赫,说是“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不怕“马革裹尸而还”。苏轼以谪居海南的身份,种植山药,自得其乐,当然也不必追思马少游了。

背诵
抒怀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和陶酬刘柴桑

展开

诗人在住处的四周种植红薯和紫芽,四处弥漫着醉人的芳香,似幽兰春的香气。使人眙然自得、恬静舒适。为了过冬,苏轼用瓮盎收红薯和紫芽储粮。写出了其数目之多,还称赞其可与淇水流域的白玉延相媲美。结句写诗人晚年已无功名所累,吃着自己的山珍美味,―饱忘故山,自得其乐,自不必思马少游。

苏轼的人生态度无不透露出对挫折的淡然和对田园生活的追慕。他享受在田园里栽种的时光,在生活中寻找情趣,从中体会某种禅意,自己的心境也随之淡然。远离官场斗争的自己,有时候更像一个真正的老年人,颇有种“把酒话桑麻”“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之感。不过这也是一种人生之幸,并非一生被功名所累才是最好的归宿。苏轼看得开,也懂得这个道理。

折叠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和陶酬刘柴桑原文,和陶酬刘柴桑翻译,和陶酬刘柴桑赏析,和陶酬刘柴桑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95390.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比迅雷好用的手机下载工具磁力天堂中文旧版本迅雷种子搜索引擎男明星大全名字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