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作者:陆游      朝代: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原文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拼音解读
zhōng yuán cǎo cǎo shī chéng píng
shù huǒ chén dào liǎng jīng
lǎo chén shēn wàn
tiān hán lái tīng jiāng shē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当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安史叛军燃起的战火,烧到了东西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随驾回京的老臣呵,又孤身流落万里之外,在那秋冬间寒冷的时节,来听这滔滔的江声!

参考资料:
1、吴明贤,蒋罗.唐宋四家诗陆游咏蜀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128-129
2、张永鑫,刘桂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陆游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121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中原:关中地区,今陕西、河南等地,唐代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在此地,是国家的中心地带。草草:仓卒。承平:继承已往治平之世,后泛指太平。戍火:边疆的战火。胡尘:胡尘即指由少数民族带来的战乱。两京。唐代的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

扈(hù)跸(bì)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扈跸老臣:指杜甫。扈:护卫。跸:帝王出行的车驾。身万里:指杜甫跟随肃宗的车驾。

参考资料:
1、吴明贤,蒋罗.唐宋四家诗陆游咏蜀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128-129
2、张永鑫,刘桂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陆游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121

诗的前两句,高度凝练地追述了杜甫亲身遭际的战乱背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聩,触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原大地顿时惊惶纷乱,两京相继失陷,玄宗仓猝奔蜀,多年的繁华景象化作一片狼烟胡尘,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从此一去不返。这是对历史的沉痛回顾,也是对当世中原沦陷、金人主北的现实形势的概括。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历史惊人重复的现象,在追念怀古的同时,又曲折地反映了当今国土沦丧的时世,一箭双雕,天衣无缝。正如《唐宋诗醇》引张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状尽衰世景象,谓之咏少陵可,谓之自咏亦可。”

诗的后两句,概写杜甫乱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状。当年肃宗初立,杜甫自沦陌的长安潜逃奔风翔投效,任左拾遗。长安光复,又随驾入京。可是这样忠心为国的老臣,却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适又遭受大饥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报国济世壮志不酬,忧国忧民之情难消,悲愤哀凉,辗转万里。晚年时,穷困潦倒、贫病交迫,于是买舟东下归里。陆游在龙兴寺凭吊当年杜甫的寓居时,不禁联想当时情势,想象那时的诗圣在此的情状,老诗人面对凄凉萧瑟的秋景,怀着孤寂、悲凉、忧愤的心境,独伫寺门,谛听阵阵汹涌悲壮的江涛声。陆游在诗后自注云: “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陆游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际十分类似,两人的理想,追求与爱国精神也毫无二致,因而这阵阵江声同样敲击着不同时代两位大诗人的心房,悲壮呜咽的江涛正是他们真实心声的共同写照。涛声将大自然的景与诗人的情交融应合,也将古今两位大诗人的心灵交融应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来抒发自身的悲愤,大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的深沉感慨。

全诗吊古伤今,借历史喻现实,借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情怀。意境是博大的,一实一虚,是两个时代的缩影。画面是广阔的,万里风烟入画幅。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诗人善于把诗歌从千军急进的宏大战役,浪迹万里的苦难历程,一下缩小到龙兴寺门前,画出孤独者倚门而立,侧耳而听的死象,成为特写镜头。江水在奔啸,人物在静听,一静一动,为全诗创造了感伤的气氛,加浓了诗情。诗的风格,沉雄中不乏细腻;诗的结构,紧密中显得松活,诗的语言,雄浑中透出朴素之美,确是一首吊古佳作。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97-1098
2、康锦屏,陈刚,刘扬体.陆游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101-104
背诵
凭吊感慨

相关翻译

写翻译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注释

①龙兴寺:在唐忠州(今四川忠县)。少陵先生:杜甫。杜甫曾在长安西南的少陵住过,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入秋抵忠州,曾在龙兴寺住了大的两…展开
①龙兴寺:在唐忠州(今四川忠县)。少陵先生:杜甫。杜甫曾在长安西南的少陵住过,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入秋抵忠州,曾在龙兴寺住了大的两个月。淳熙五年(1178)正月,宋孝宗召陆游东归。这首诗是他四月间路过忠州时写的。②中原:黄河流域中下游的泛称。草草:匆忙貌。承平:本意为对已往治平之世的承继,后来以指太平。③戍:边境上的城堡。戍火,即烽火,古代边防上的报警装置。胡尘:胡兵入侵时扬起的灰尘。 两京: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7),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大肖)叛变, 攻陷了洛阳,次年又陷长安。安禄山本是杂种胡人,所率部队又为契丹、奚、突厥等族,故称其叛变为胡尘。④扈跸(音毕):随从皇帝车驾。跸本指帝王出行时禁止行人,清除道路。老臣:指杜甫。安禄山陷长安后,玄宗逃往四川,太子在甘肃即位,史称肃宗。至德二年 (757),杜甫由长安奔赴凤翔谒肃宗,并随驾回返长安。后又因救房琯事弃官西走,辗转流离,在忠州时已五十四岁,而陆游写此诗时,也是五十四岁,可谓巧合。身万里:指杜甫身在忠州,距长安很远,不是实数。⑤陆游原注:“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闲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与军事活动,但恢复大业迄无所成,终于奉诏东归了。他经过平生敬爱的、一生都作为学习榜样的杜甫的遗迹,想到自己和他们类似的命运,不禁感慨万分。这是他此行所写这类诗中的一首,此诗从空间着想,与同时所作是另一首《楚城》从时间着想,略有不同。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赏析

诗的前两句,高度凝练地追述了杜甫亲身遭际的战乱背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聩,触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原大地顿时惊惶纷乱,两京相继失陷,玄宗仓猝奔蜀,多年的繁华景象化作一片狼烟胡尘,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从此一去不返。这是对历史的沉痛回顾,也是对当世中原沦陷、金人主北的现实形势的概括。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历史惊人重复的现象,在追念怀古的同时,又曲折地反映了当今国土沦丧的时世,一箭双雕,天衣无缝。正如《唐宋诗醇》引张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状尽衰世景象,谓之咏少陵可,谓之自咏亦可。”

诗的后两句,概写杜甫乱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状。当年肃宗初立,杜甫自沦陌的长安潜逃奔风翔投效,任左拾遗。长安光复,又随驾入京。可是这样忠心为国的老臣,却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适又遭受大饥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报国济世壮志不酬,忧国忧民之情难消,悲愤哀凉,辗转万里。晚年时,穷困潦倒、贫病交迫,于是买舟东下归里。陆游在龙兴寺凭吊当年杜甫的寓居时,不禁联想当时情势,想象那时的诗圣在此的情状,老诗人面对凄凉萧瑟的秋景,怀着孤寂、悲凉、忧愤的心境,独伫寺门,谛听阵阵汹涌悲壮的江涛声。陆游在诗后自注云: “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陆游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际十分类似,两人的理想,追求与爱国精神也毫无二致,因而这阵阵江声同样敲击着不同时代两位大诗人的心房,悲壮呜咽的江涛正是他们真实心声的共同写照。涛声将大自然的景与诗人的情交融应合,也将古今两位大诗人的心灵交融应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来抒发自身的悲愤,大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的深沉感慨。

全诗吊古伤今,借历史喻现实,借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情怀。意境是博大的,一实一虚,是两个时代的缩影。画面是广阔的,万里风烟入画幅。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诗人善于把诗歌从千军急进的宏大战役,浪迹万里的苦难历程,一下缩小到龙兴寺门前,画出孤独者倚门而立,侧耳而听的死象,成为特写镜头。江水在奔啸,人物在静听,一静一动,为全诗创造了感伤的气氛,加浓了诗情。诗的风格,沉雄中不乏细腻;诗的结构,紧密中显得松活,诗的语言,雄浑中透出朴素之美,确是一首吊古佳作。

展开

诗的前两句,高度凝练地追述了杜甫亲身遭际的战乱背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聩,触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原大地顿时惊惶纷乱,两京相继失陷,玄宗仓猝奔蜀,多年的繁华景象化作一片狼烟胡尘,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从此一去不返。这是对历史的沉痛回顾,也是对当世中原沦陷、金人主北的现实形势的概括。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历史惊人重复的现象,在追念怀古的同时,又曲折地反映了当今国土沦丧的时世,一箭双雕,天衣无缝。正如《唐宋诗醇》引张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状尽衰世景象,谓之咏少陵可,谓之自咏亦可。”

诗的后两句,概写杜甫乱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状。当年肃宗初立,杜甫自沦陌的长安潜逃奔风翔投效,任左拾遗。长安光复,又随驾入京。可是这样忠心为国的老臣,却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适又遭受大饥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报国济世壮志不酬,忧国忧民之情难消,悲愤哀凉,辗转万里。晚年时,穷困潦倒、贫病交迫,于是买舟东下归里。陆游在龙兴寺凭吊当年杜甫的寓居时,不禁联想当时情势,想象那时的诗圣在此的情状,老诗人面对凄凉萧瑟的秋景,怀着孤寂、悲凉、忧愤的心境,独伫寺门,谛听阵阵汹涌悲壮的江涛声。陆游在诗后自注云: “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陆游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际十分类似,两人的理想,追求与爱国精神也毫无二致,因而这阵阵江声同样敲击着不同时代两位大诗人的心房,悲壮呜咽的江涛正是他们真实心声的共同写照。涛声将大自然的景与诗人的情交融应合,也将古今两位大诗人的心灵交融应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来抒发自身的悲愤,大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的深沉感慨。

全诗吊古伤今,借历史喻现实,借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情怀。意境是博大的,一实一虚,是两个时代的缩影。画面是广阔的,万里风烟入画幅。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诗人善于把诗歌从千军急进的宏大战役,浪迹万里的苦难历程,一下缩小到龙兴寺门前,画出孤独者倚门而立,侧耳而听的死象,成为特写镜头。江水在奔啸,人物在静听,一静一动,为全诗创造了感伤的气氛,加浓了诗情。诗的风格,沉雄中不乏细腻;诗的结构,紧密中显得松活,诗的语言,雄浑中透出朴素之美,确是一首吊古佳作。

折叠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五十三岁的陆游奉诏东归入京,入夏途经忠州,特地来到龙兴寺凭吊杜甫故居,写下了这首感慨深沉的绝句。

作者介绍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九千三百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详情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原文,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翻译,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赏析,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阅读答案,出自陆游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7540.html

诗词类别

陆游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5下载女明星大全女明星的名字大全集明星女明星照片男明星种子搜索引擎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