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连台

作者:屈大均      朝代:
鲁连台原文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鲁连台拼音解读
xiào qín
piāo rán xiàng hǎi dōng
shuí néng pái nán
xiè gōng
shù sān qiū yàn
gāo tái wàn fēng
cóng lái tiān xià shì
zhī zài zh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在他一笑之中强秦不得称帝,他飘然而去隐居于大海之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谁能像他那样排患解难,功成之后不屑于邀赏请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古老的边塞飞过秋天的大雁,高高的鲁连台上万木摇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自古以来天下的高人奇士,只是存在于平民百姓之中。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海东:东海。

谁能排大难?不屑(xiè)计奇功。
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

古戍三秋雁(yàn),高台万木风。
古戍:古代营垒,自古以来的边防要地,指鲁连台所在地。三秋:深秋,晚秋。农历九月为秋季第三个月,故名。高台:指鲁连台。万木:成千上万棵树木。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从来:自古以来。天下士:指天下有见识有本领的人。布衣:平民,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鲁连即鲁仲连,先秦齐国高士,排难解纷,多行侠义,却秦救赵,功非寻常。齐君欲封其官爵,逃避而去,隐居以终。鲁仲连以天下事为己任,替人排难解纷,功成不受赏的精神,深为后人所景仰,因建台以祭祀。鲁连台在山东省聊城县故城中,公元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陆梦履建,相传台址为鲁仲连射书劝燕将撤守之处。屈大均身处明清之际,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对鲁仲连的为人品格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体会。这首瞻仰鲁仲连古迹的五言律诗,写得雄劲刚健,掷地有声。此诗前四句首先用简练生动的文字追述了鲁仲连的义举奇功,高风亮节,提点鲁仲连功成而不屑封赏精神的可贵,慨叹人间如仲连者难得一见,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贤人的景仰赞佩之情。五六两句写登鲁连台所见,景象雄阔而颇具沧桑之感。结尾两句,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包括隐士)的高贵品质,含意尤为深刻,态度相当明朗。全诗叙事写景与抒情融会无间,语言素朴而笔带豪气。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鲁连台注释

①“一笑”句:指鲁仲连笑斥游士新垣衍,坚持义不帝秦。海东:东海。②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不屑”句:指鲁仲连不屑于自己的功绩,不接受赵、齐的封赏。③古戍:…展开
①“一笑”句:指鲁仲连笑斥游士新垣衍,坚持义不帝秦。海东:东海。②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不屑”句:指鲁仲连不屑于自己的功绩,不接受赵、齐的封赏。③古戍:古代营垒,自古以来的边防要地,指鲁连台所在地。三秋:深秋,晚秋。农历九月为秋季第三个月,故名。高台:指鲁连台。万木:成千上万棵树木。④从来:自古以来。天下士:指天下有见识有本领的人。布衣:平民,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鲁连台简析

鲁连即鲁仲连,先秦齐国高士,排难解纷,多行侠义,却秦救赵,功非寻常。齐君欲封其官爵,逃避而去,隐居以终。鲁仲连以天下事为己任,替人排难解纷,功成不受赏的精神,深为后人所景仰,因建台…展开

从结构上看,此诗题目既然题为《鲁连台》,照理应从鲁连台说起,但诗人却置此于不顾。

在首联就直接叙述鲁仲连的事迹,刻画其形象,从而使起笔突兀,有先声夺人气势。首联从鲁仲连的事迹中,选取两件最典型的事例,赞美其奇特倜傥,好为人画策,功成却又高蹈不仕的奇风高节。一、二句在塑造鲁仲连的形象方面也极为生动传神。“一笑”二字,写出了鲁仲连在秦军大兵压境,赵、魏不少文官武将或犹豫不决,或畏缩不前之际,镇定自若,不为淫威所屈的性格。“无秦帝”三个字,则概括了鲁仲连所建立的不朽功勋。“飘然”两字,则写出了鲁仲连功成不居,视官爵金钱如粪土的高士风度。

颔联承接首联,补足首联不尽之意,正面颂扬鲁仲连立下赫赫奇功,却有功不居的高士之举。鲁仲连在辞行平原君时曾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愿为“天下士”,而不愿为商贾,是鲁仲连的心迹,也是诗人仰慕他的地方。这两句诗既是对鲁仲连的称颂。也是对后世少有功成身退者的喟叹。“谁能”二字,即透露了后世没有几个人能够像鲁仲连那样,一旦功成便身退这样一层意思。

颈联由写人转入写景。出句重在从纵的历史角度,写岁月的流失;对句则主要从横的角度,写眼前之荒凉。巍然独峙的古旧的庙宇,千秋前即有的皓月,荒芜的高台,瑟瑟劲风中摇曳的元边萧萧古木,这些景物,既是为了渲染一种萧森的气氛,用以抒发世事沧桑,鲁仲连这样的奇士不再的感喟,也是为了抒写内心凄凉之情,哀叹后人对鲁仲连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失敬,致使其庙宇、高台变得破旧不堪,满目荒凉。

尾联以斩钉截铁不可移易的口气,肯定了能达到“天下士”这一标准者,只存在于普通的知识分子阶层,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但这仅是诗句的表层之意,还有深一层没有明言的话。在看似总结一个普遍真理的诗句后面,实际上,是作者在表白自己具有像鲁仲连一样的胸襟和抱负。此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者。透过诗句,诗人那种超然独行,横绝一世的神态,似乎立即就浮现在人们面前。诗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供咀嚼;诗句的语气决绝,则坚定有力。以既耐人咀嚼又坚定有力的句子作为结语,自不同于景结或情结者。

此诗结构井然:一联写人叙事,二联补足一联之不足,三联转入写景,四联抒情言志,同一联挽合,甚符律诗起承转合之基本章法。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寥寥数语,便使鲁仲连磊磊高士之风度豁然而现。

折叠

创作背景

鲁连台在山东省聊城县故城中,公元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陆梦履建,相传台址为鲁仲连射书劝燕将撤守之处。屈大均身处明清之际,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对鲁仲连的为人品格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体会,写了这首瞻仰鲁仲连古迹的五言律诗。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屈大均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在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屈大均具…详情

鲁连台原文,鲁连台翻译,鲁连台赏析,鲁连台阅读答案,出自屈大均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7572.html

诗词类别

屈大均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比迅雷好用的手机下载工具迅雷手机ios在线安装迅雷之家在线迅雷官方下载电脑版最新明星人气排行榜明星库哪个磁力链还能用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