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二首(其二)

作者:鲁迅      朝代:近现代
无题二首(其二)原文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无题二首(其二)拼音解读
huā tái biān mái duàn
chóu wēi
suǒ měi rén jiàn
guī jiāng tiān hà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雨花台边埋断戟(jǐ),莫愁湖里余微波。
雨花台:在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现辟为革命烈士墓。埋断戟:这里比喻战士虽死而壮志未灭。莫愁湖:南京水西门外名胜,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因而得名。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美人:在这里指革命烈士。浩歌:大声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无题二首(其二)赏析

展开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中“雨花台”“莫愁湖”是南京城两处具有标志性的地方,莫愁湖还曾有南京“第一名胜”之称。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又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城一片荒凉的景象,以对应第一首诗中第二句描写的景象。同时,诗人又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象征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革命党人率江浙新军攻打南京,从城外雨花台,经城南中华门攻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曾在莫愁湖边,建立一座江浙新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的题词“建国成仁”四字,故此二处为辛亥革命遗迹。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沉痛地感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对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背叛革命,葬送孙中山事业的愤慨。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表示辛亥革命失败,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后两句“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诗中喻指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感慨。

折叠

创作背景

据《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日夜向东流……。’又为白莲女士书一幅云:‘雨花台边埋断戟……。”’后均收入《集外集拾遗》。宫崎龙介是协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宫崎寅藏的侄儿,当时到上海,经内山完造介绍认识鲁迅,白莲女士即宫崎龙介的夫人。1931年春天,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斗争激化,鲁迅有感于时政,便作此诗讽刺国民政府内部的勾心斗角。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十…详情

无题二首(其二)原文,无题二首(其二)翻译,无题二首(其二)赏析,无题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出自鲁迅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6TXdOemM0TmpJMA==.html

诗词类别

鲁迅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2020年女明星人气排行榜男明星大全名字帅气男明星图片中国最帅十大男明星明星工作室ios版迅雷bate下载地址大陆明星有公共汽车之称的女艺人明星姓名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