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原文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悽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拼音解读
yǐn wéi zuì
xīn zhú guī ān
guī rén yóu niàn tíng wéi
jīn wèi
dēng gāo huí shǒu lǒng
dàn jiàn mào chū méi
hán niàn ěr qiú báo
shòu cán yuè
rén háng rén
tóng guài
zhī rén shēng yào yǒu bié
dàn kǒng suì yuè piāo
hán dēng xiàng duì chóu
shí tīng xiāo
jūn zhī wàng
shèn ài gāo guān zhí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不曾饮酒,为什么会突然觉得头脑昏沉、神思恍惚?我的心已随着你渐远渐逝的身影一同离去。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寂寞的归途,你尚且可以系念、陪伴家中的老父,而我行走在异乡的旷野,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孤独呢?

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站在高处眺望你返回京师的身影,只能看见你的乌帽忽隐忽现。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担心你的衣裳太薄,独自骑着瘦马归去,在寒冷的残月下是多么的孤单。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悽恻。
路上有的人边走边歌挺欢乐,我却苦凄凄地连童仆也怪。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我知道人生常有分别,只是唯恐时光流逝得太快。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今夜寒灯相对,你可会想起怀远驿中我们曾经相约的誓言?何时才能一同听夜雨萧瑟连绵啊?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希望你不要忘记这早退闲居之意,不要贪恋官场。

胡为:为何。兀兀:昏沉貌。归人:指苏辙。庭帏:父母的居处,此代指苏洵。乌帽:黑帽。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来上下通用。乌纱帽后来成为闲居的常服,简称乌纱。衣裘:夏衣冬裘。或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飘忽:形容时光流逝很快。畴昔:往昔。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苦爱:久爱。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注释

【醉兀兀】沉醉貌。唐白居易《对酒》诗:“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宋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亦省作“醉兀”。宋苏轼《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诗:“晨登一叶舟,醉兀十里溪。”宋辛弃疾《玉蝴蝶·追别杜叔高》词:“醉兀篮舆,夜来豪饮太狂些。”…展开

此诗以突兀的笔触入题,直抒离别情深。未曾饮酒为何昏沉似醉,原来诗人心已追随其弟归鞍驰往汴京去了,烘托出了因离别而精神恍惚的神态。

“不饮”四句中心逐归鞍,见恋亲情重,“归人”比较“今我”,又加一层。弟弟(“归人”)即将见到亲人都还思念不已,他从此远离庭帏,更难以承受思念亲人之苦。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离亲之苦。

“登高”四句抒发别后思念弟弟之情。登高翘望,因坡垅阻隔,行者乌帽时隐时现,又担心弟弟天寒衣薄,独骑夜行,由眼前实景,到心中思绪。这两句惜别感情真挚,给读者展现了苏轼回望弟弟的神情。后两句,诗人对弟弟更是体贴入微,“苦寒”句,怕他归途受凉;“独骑瘦马踏残月”句,担心他途中孤独;而裘薄、马瘦,月残,更烘托出别后的凄冷寂寞气氛。“苦寒念尔衣裘薄”句,承“但见乌帽”发挥。“但见乌帽”,则人与马都看不见,但由于“心逐归鞍”,看不见的都想得出:严冬苦寒,又是凌晨,霜风刺骨,而弟弟却“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怎能不令人心酸!先“见”后“念”,虚实相生,妙在不自己说心情“凄恻”。

“路人”四句写自己悲苦的原因。以“路人行歌居人乐”作强烈的反衬,然后由“僮仆”开口,“怪我苦凄恻”。路上的其他行人欢歌笑语,路旁的居人更全家团聚,享天伦之乐。以此反衬自己,行文顿起波澜。身边的“僮仆”随自己去上任,心情很愉快,满以为即将到任做官的主人更心花怒放;可是看主人的神情却那么“凄恻”,就感到“怪”,行文更起波澜。“用他人反衬,接以自我开脱和担忧。“亦知”宕开一笔,但诗人想到岁月飘忽,盛时难再,又感到“凄恻”,“但恐”又扣合主线,行文就曲折而不直泻。

末四句为缓解岁月飘忽,而设想未来,期盼早日团聚。“寒灯”、“夜雨”,是回忆往日“夜雨对床”之言,“君知”、“慎勿”,是强调早退,以便共践前约。“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语”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所谓“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是指嘉祐六年(1061年)秋他们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寓居怀远驿时,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

苏轼这篇七言古诗,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更在于这是“夜雨对床”之典在诗中的第一次出现。从此之后,“夜雨”成了触发手足之情的媒介,“夜雨对床”频繁地出现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成了他一生的企望和未了的心愿。

折叠

创作背景

苏轼兄弟继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同科进士及第之后,嘉祐六年(1061年)又同举制策入等。在同举制策入等以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手足之情极深。《宋史·苏辙传》称赞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兄弟同举制策入等之后,苏轼被任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因其《御试制科策》尖锐抨击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苏轼十一月动身赴任。苏辙由汴京(今河南开封)送行,直至郑州西门外告别,然后回返汴京侍奉其父。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兄弟俩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下这首抒发离愁别恨的诗篇。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原文,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翻译,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赏析,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96617.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2020年最红明星排名女明星睡觉价格表天涯明星大侦探在线观看明星照片图片大全迅雷影院手机迅雷极速版下载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