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原文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拼音解读
shēng pāi zhěn zhǎng huái xiǎo
yuè kuī rén xiǎo
qíng biàn shuǐ dōng liú
zhī zǎi chuán hèn bié 西 zhōu
zhú huā céng tóng zuì
jiǔ wèi duō lèi
shuí jiāo fēng jiàn zài chén āi
yùn zào chǎng fán nǎo sòng rén lá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参考资料:
1、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170
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xì)月窥人小。无情汴(biàn)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长淮:指淮河。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竹溪花浦(pǔ)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jiàn)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醉:大醉。多:胜过。泪:伤悲。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参考资料:
1、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170
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参考资料:
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
背诵
送别友谊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翻译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展开

翻译: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赏析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展开

此词写作者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上片写饮别之后词人的离愁。“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写作者在饮后归船,卧于舱中,然而淮水波声拍枕,让人难以入眠,不知不觉之中便到了凌晨时分。透过船舱的缝隙而望,隐隐约约见隙月残缺,挂于天边。“晓”字突兀而出,将词人彻夜未眠的情境点得十分透彻。既已无心睡眠,作者索性翻身而起,看着满江的流水,离别之愁绪顿生,于是叹道:“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此处指作者此行的目的地。作者叹道:无情的江水伴随着友人向东而去,我却独自载着一船别离愁恨而行。用夸张的手法将对于友人的不舍之情系于其中,其情之深沉仿佛能够将船填满。

下片回忆二人旧时相会的情境,抒发苏轼对秦观才能被埋没之事的遗憾。“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是说:想当年我们两人尽情游赏,醉眠于竹溪花浦之中,当时之欢情胜景令人十分愉悦。然而别后的伤感泪水却远比欢聚时的酒味更加浓郁。此二句以聚时欢乐与别后垂泪对比,反衬出词人此时离别之伤情。最后两句,由伤感离别转而惋惜秦观之蒙尘,写尽两人深情。“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写道,像秦观这样有高见卓识的人才,竟然无人赏识,只能蒙尘于野,这让我那被离别扰动的心情更添了烦闷,回还之路上只有这烦扰情绪相伴。作者希望能把秦观从尘埃中解脱出来,挥其所能。

词人写景传神,抒情深厚,尤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写尽别恨。

折叠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冬。当时苏轼与秦观会面,而后在秦淮河上临别对饮。此词便是词人与秦观饮别后的有感之作。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原文,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翻译,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赏析,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230.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明星女神排行榜前十名女明星人气榜单2020种子磁力搜索天堂最新电视剧迅雷下载明星智能ai在线观看网站中国十大美人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