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

作者:司马迁      朝代:西汉
太史公自序原文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太史公自序拼音解读
tài shǐ gōng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xiān rén yǒu yán & & l l s s q q u u o o ; ; zhōu gōng bǎi suì ér yǒu kǒng
kǒng hòu zhì jīn bǎi suì
yǒu néng shào míng shì zhèng chuán
chūn qiū běn shī shū zhī
& & r r s s q q u u o o ; ;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zài
zài
xiǎo gǎn ràng yān
shàng suí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kǒng wéi ér zuò chūn qiū zāi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tài shǐ gōng yuē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wén dǒng shēng yuē & & l l s s q q u u o o ; ; zhōu dào shuāi fèi
kǒng wéi kòu
zhū hóu hài zhī
yōng zhī
kǒng zhī yán zhī yòng
dào zhī háng
shì fēi èr bǎi shí èr nián zhī zhōng
wéi tiān xià biǎo
biǎn tiān
tuì 退 zhū hóu
tǎo
wáng shì ér
& & r r s s q q u u o o ; ; yuē & & l l s s q q u u o o ; ; zǎi zhī kōng yán
jiàn zhī háng shì zhī shēn qiē zhe míng
& & r r s s q q u u o o ; ; chūn qiū
shàng míng sān wáng zhī dào
xià biàn rén shì zhī
bié xián
míng shì fēi
dìng yóu
shàn shàn è è
xián xián jiàn xiāo
cún wáng guó
jué shì
fèi
wáng dào zhī zhě
zhe tiān yīn yáng shí háng
zhǎng biàn
jīng rén lún
zhǎng háng
shū xiān wáng zhī shì
zhǎng zhèng
shī shān chuān qín shòu cǎo pìn xióng
zhǎng fēng
suǒ
zhǎng
chūn qiū biàn shì fēi
zhǎng zhì rén
shì jiē rén
shū dào shì
shī
dào huà
chūn qiū dào
luàn shì fǎn zhī zhèng
jìn chūn qiū
chūn qiū wén chéng shù wàn
zhǐ shù qiān
wàn zhī sàn jiē zài chūn qiū
chūn qiū zhī zhōng
shì jūn sān shí liù
wáng guó shí èr
zhū hóu bēn zǒu bǎo shè zhě shèng shù
chá suǒ
jiē shī běn
yuē & & l l s s q q u u o o ; ; shī zhī háo
chà zhī qiān
& & r r s s q q u u o o ; ; yuē & & l l s s q q u u o o ; ; chén shì jūn
shì
fēi dàn zhī
jiàn jiǔ & & r r s s q q u u o o ; ;
yǒu guó zhě zhī chūn qiū
qián yǒu chán ér jiàn
hòu yǒu zéi ér zhī
wéi rén chén zhě zhī chūn qiū
shǒu jīng shì ér zhī
zāo biàn shì ér zhī quán
wéi rén jūn ér tōng chūn qiū zhī zhě
méng shǒu è zhī míng
wéi rén chén ér tōng chūn qiū zhī zhě
xiàn cuàn shì zhī zhū
zuì zhī míng
shí jiē wéi shàn
wéi zhī zhī
bèi zhī kōng yán ér gǎn
tōng zhī zhǐ
zhì jūn jūn
chén chén
jūn jūn fàn
chén chén zhū
dào
xiào
háng zhě
tiān xià zhī guò
tiān xià zhī guò zhī
shòu ér gǎn
chūn qiū zhě
zhī zōng
jìn wèi rán zhī qián
shī rán zhī hò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的事业,修正《易传》,续写《春秋》,本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小子怎么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破败之时,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害他,大夫们排挤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再也行不通了,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易经》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变化;《仪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尚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从政;《诗经》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教化;《乐记》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仪礼》是用来节制人的行为的,《乐记》是用来激发和穆的感情的,《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的,《诗经》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意的,《易经》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阐明正义的。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太史公说:“对,对!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我曾从先父那里听说:‘伏羲最纯朴厚道,他创作了《周易》中的八卦。唐尧、虞舜时代的昌盛,《尚书》上记载了,礼乐就是那时制作的。商汤、周武王时代的兴隆,古代的诗人已经加以歌颂。《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先人:指作者父亲司马谈,一说指先代贤人。

周公:周武王弟,周成王叔,姓姬,名旦。

绍:继。明世:太平盛世。

易传:《周易》的组成部分,是儒家学者对《周易》所作的解释。

春秋:儒家经典。

本:以……为本,遵奉。诗:《诗经》。书:《尚书》。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合称。乐:儒家经典之一,今已不传。

壶遂:人名,曾参加太初改历,官至詹事,秩二千石,故称“上大夫”。

董生:对董仲舒的尊称。

壅:阻挠。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指《春秋》总结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并加以褒贬评价。

退:此为批评、贬抑之意。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善善恶恶:表扬好事,斥责坏事。

经纪:安排。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

牝牡:雌雄。

风:教化。一说通“讽”,劝诫。

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社稷:土神和谷神,国家政权的象征。

经事:正常的事情。经,寻常。

权:变通。

犯:触犯。此指为臣下所侵犯。

未然:还没有成为事实。

空文:与纪实文字相对,即论理之文。

否否:不是这样。

伏羲:传说中的古代圣人。

尧、舜:古代部落联盟领袖。

尚书载之:《尚书》首篇《尧典》,记载了尧禅位给舜的事迹。

汤:商朝建立者。武:周武王。

诗人歌之:《诗经》中有《商颂》五篇,内容多是对殷代先王先公的赞颂。

三代:夏、商、周。

符:征兆。瑞:祥瑞。

120.封禅:帝王祭天地的典礼。

改正朔:改历法。改历象征改朝换代。正朔,指一年的第一天。

易服色:更改车马、祭牲的颜色。

穆清:清和之气,指天。

重译:经过几重翻译。款塞:叩关。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

西伯:周文王。羑里:今汤阴北。

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

孙子:指孙膑。膑脚: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酷刑。

吕览:即吕不韦门下宾客编撰的《吕氏春秋》。

说难孤愤:指《韩非子》中的两篇《说难》《孤愤》。

陶唐:即唐尧。

至于麟止:《史记》记事止于汉武帝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前122年)。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太史公自序

展开

这是一篇大文章,分判了当时所有的学问,是一篇深邃复杂的思想性文献。这篇文章共七千八百十二字,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至“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系全书总论,作者叙述了自己的生平家世和写作《史记》的时代条件、个人动机,以及受刑后的忍辱著书,举凡《史记》一书的叙述缘起、创作目的、全书章旨等核心内容,尽皆涵盖于此。

第二部分从“维昔黄帝,法天则地”至篇末,则是《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各篇小序,介绍了《史记》全书的规模体例,以及每一篇的写作宗旨。

其中前面总论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的经历;第二层次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他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文中论述“孔子何为而作《春秋》”,是其重要内容;而论及不应用《史记》比附《春秋》,实是作者对自己的回护,并非其本心。

《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自己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折叠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序文,也是作者的自传,编排在全书最后。

作者介绍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详情

太史公自序原文,太史公自序翻译,太史公自序赏析,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出自司马迁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1967.html

诗词类别

司马迁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迅雷苹果手机版《赘婿》迅雷下载最新迅雷下载链接迅雷苹果版女明星人气排行榜2021torrentkitty磁力猫手机怎么下载磁力链接美国大片免费电影全部下载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