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作者:可朋      朝代:
中秋月原文

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
海面乍浮犹隐映,天心高挂最分明。
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
曾向洞庭湖上看,君山半雾水初平。

中秋月拼音解读
dēng lóu réng xiāo qíng
yuán cái guān biàn 便 qīng
hǎi miàn zhà yóu yǐn yìng
tiān xīn gāo guà zuì fèn míng
piàn yún xiǎng yǒu shén xiān chū
huí yīng guǐ mèi xíng
céng xiàng dòng tíng shàng kàn
jūn shān bàn shuǐ chū pí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圆魄:指月亮。

乍:刚,起初。

隐映:隐隐地显示出。

片云:极少的云。

鬼魅:即鬼怪。魅,传说中的山林里能勾引人的妖怪。

君山:君山为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中秋月注释

【洞庭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面积2,82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在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湖中小山甚多,以君山最为著名。沿湖有岳阳楼等名胜古迹。明徐元《八义记·山神点化》:“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典…展开

首联描写中秋之夜登楼赏月时之心情。中秋佳节本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而中秋之夜的夜空又是那么的晴朗,更利于人们赏月。所以诗人说“登楼仍喜此宵晴,” “仍喜”,一词便把诗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第二句诗人紧接着描写自己登楼见月时瞬间的感受:“圆魄才观思便清。” 南朝梁武帝《拟明月照高楼》诗:“圆魄当虚闼,清光流思延。” 唐张乔《对月》诗之一:“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登上楼来刚刚看见那轮初升的明月,自己的心绪便一下感到纯静而无一丝世俗的杂念和烦扰了。

颔联写诗人眼中不同时分月亮的情景。“海面乍浮犹隐映,”这句诗是描写一轮明月刚从水面升起时的情形,在宽阔遥远的水天交际处,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来,本是夜晚时分又是水天交际处,必然是水雾茫茫,明月欲跃出水面时因飘渺的水雾遮掩,在诗人看来自然是时隐时显的了;“天心高挂最分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这时的月亮也就显得更圆更明亮了。所以在诗人看来自然是“天心高挂最分明” 的了。这两句诗可见诗人观察之仔细。

颈联写诗人赏月时的心理活动。“片云想有神仙出,”诗人凭栏遥望夜空,看着夜空中那片片飘浮的云彩,忽然产生奇异的想象:在那茫茫夜空飘渺的云彩上一定会有传说中的神仙出没吧!“回野应无鬼魅形。” 写诗人由遥望夜空转而低头环顾四野,诗人想在那模糊迷蒙的夜色中应该没有传说中的山林里的那些能勾引人的妖怪吧!诗人赏月时的心理活动可说是既奇特又十分的自然。

尾联写诗人再次把视线转向湖面时的所见。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君山,湖山等,即神仙洞府之意。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来这里,死后即为湘水女神,屈原称之为“湘君”,故后人又把这座山叫“君山”。这时应当是深夜时分了,诗人把视线再次转向洞庭湖上,诗人远远地看见湖中大半君山被水雾缭绕着,这时湖面上是风平浪静,微波不兴,就象一面平滑的银镜。而君山自古以来便被视作神仙出没的地方,在这碧海一天明月当空的夜晚,就显得更加的神秘,令人暇想的了。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折叠

创作背景

可朋七律《中秋月》载《全唐诗》,《丹棱县志·光绪版》作佚名诗收载。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详,应是可朋游历洞庭湖期间作。

作者介绍

可朋 可朋 可朋(约896—963),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城东人,幼聪慧过人,晚年披缁于丹棱县城南九龙山竹林寺,《十国春秋》卷第五十七·后蜀十有《僧可朋传》。…详情

中秋月原文,中秋月翻译,中秋月赏析,中秋月阅读答案,出自可朋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27047.html

诗词类别

可朋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手机迅雷ios下载磁力猫最新版地址链接漂亮的女明星头像范冰冰ai换脸亚洲明星人物图片2020迅雷下载ios最新版本全球最美第一名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